第66章 政治生活經濟學(1)(2 / 2)

稀缺性是經濟物品的顯著特征之一。人們常接觸的物品可劃為兩類:一類是像空氣這樣可以隨意得到任意數量的物品,它們是不用付費的自由品;另一類是必須通過交易手段獲取的,稱為具有稀缺性的經濟物品。得到這些經濟物品總是要付出某種代價的。

經濟物品的稀缺性並不意味著它是稀少的,而是指它不可以免費得到。因此,通常所說的稀缺性是相對稀缺,即相對於人們的無限欲望,某些資源與物品總是有限的,也即這些資源與物品是稀缺的。要得到這樣一種物品,必須自己生產或用其他經濟品來加以交換。

稀缺性是人類麵臨的永恒問題,它與人類社會共存亡。當窮國政府為把有限的財政收入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教育方麵而爭論不休時,富國政府也為把收入用於國防還是社會福利發愁;當窮人為一日三餐擔心時,富人正在考慮是打橋牌還是打高爾夫球。

稀缺性的概念在整個經濟理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稀缺性是經濟學存在的前提條件,所以往往用稀缺性來定義經濟學。由於稀缺性的存在,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中不斷作出選擇,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舍及如何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這些問題被認為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主題。隻有當物品稀缺時,才能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

從人類可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似乎還沒有什麼限製。但從另外的角度看,人類為此付出的代價卻已經夠大的了。

鯨魚油的使用以及後來的匱乏,沒有難倒人類,卻使鯨魚幾近滅頂之災;煤的使用以及匱乏,沒有難倒人類,卻把一個好端端的地球挖得百孔千瘡,地質構造的變形引發了無窮的地質災害;石油的利用與最終可能的匱乏,也許還難不倒人類,但其後果除了地質災害外,人類將更貪婪地撲向下一種可能出現的替代品……

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所謂沒有極限的增長,目前隻發生於這個世界上的少數中心國家。而支撐這些國家沒有極限的增長的假象的,卻是大量的其他國家日益麵臨實質性枯竭的資源。

森林是另外一個例子。1990年到2000年,世界森林的麵積平均每年減少940萬公頃。

有人還算了這樣一筆賬:占世界人口二十分之一的美國,耗費著世界三分之一的資源。即使將全世界可能開發的資源都利用起來,並且重新分配資源,全世界人也不能按照美國人的方式生活。

看來,需求的力量是一種偉大的力量,不斷創造著供給;但也是一種毀滅性力量,使人類在表麵進步的同時正麵臨因資源的最終匱乏導致的大崩潰。人們不良的過度的需求需要政府加強管理。

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

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是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舒爾茨經過對美國農業經濟問題的長期研究,發現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農業產量迅速增加,農業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並不是土地、人口數量或資本投入的大量增加,而是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和人的生產能力的迅速提高。如果按照以前傳統的經濟理論所認為的那樣——經濟增長取決於物質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是很難解釋清楚這種增長的實質所在。

為此,舒爾茨於1960年在其《人力資本的投資》一書中,首次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概念,來解釋這種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金投入效應,並提出了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要遠比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重要這一新觀點。這個新觀點突破了隻有廠房、機器、存貨等有形物質才是資本的傳統觀念,轉向強調人力資本的增進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作用,認為提高人力資本水平是刺激經濟增長、縮小收入差距的根本所在。美國經濟學家加裏·貝克爾在1964年出版的《人力資本》一書中,強調了正規教育和職業培訓在人力資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