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職場經濟學(2)(1 / 2)

因此,就形成這樣的局麵:一上班,張力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經理則躲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打電話,美其名曰“聯係客戶”;而阿冰呢?玩紙牌遊戲,順便上網跟老婆談情說愛,好不逍遙。到了年終,由於部門業績出色,上級獎勵了4萬元,經理獨得2萬元,張力和阿冰各得1萬元。想想自己辛勞整年,卻和不勞而獲的人所得一樣,張力禁不住滿心不平,但是自己又能怎麼辦呢?如果他也不做事了,不僅連這1萬元也得不到,說不定還會下崗,想來想去,還是繼續當“大豬”吧!

與張力相比,劉力則更“職明”些,屬於典型的職場“小豬”。

劉力在一家國企工作,他是這樣為自己下的斷語:“從大學開始,我就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學生。在學生會裏,我從不出風頭,隻是幫最能幹的同學做些輔助性的工作。如果工作搞得好,受表揚少不了我;但是工作搞砸了,對不起,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

劉力已經工作3年了,照樣奉行著這樣的處世哲學。“我就納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下了班嚷嚷著自己累?要是又累又沒有加薪、升職,那隻能說明自己笨!我從小職員當上經理,一直輕輕鬆鬆的,反正硬骨頭自有人啃。”

有一個朋友問他:“你這樣,同事不會有意見嗎?”

劉力眨眨眼睛,一臉神秘地說:“這就是秘訣了!你怎麼能保證總有人肯拉你一把?第一,平時要善於感情投資,跟同事搞好關係,讓他們覺得跟你是哥們兒,關鍵時刻出於義氣幫助你;第二,立場要堅定,堅決不做事,什麼事都讓別人做。有些人就是愛表現,那就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反正出了事,先死的是他們。萬一碰上也不愛表現的人,對我看不慣,我會告訴他,我不是不想做,我是做不來呀!你想開掉我?對不起,我的朋友多,他們都會為我說話。”

在職場中,劉力就是那種所謂的“小豬”,做什麼事喜歡投機取巧。

做“大豬”,還是“小豬”?

看來看去,做“大豬”固然辛苦,但“小豬”也不輕鬆。雖然工作可以偷懶,但私下裏,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編織、維護關係網,否則在公司的地位便會岌岌可危。張力為什麼忍氣吞聲?不就是因為阿冰是經理的老部下嗎?劉力又為什麼有恃無恐?無非是有人為他撐腰。難怪說做“小豬”的都是聰明人,不聰明怎麼能左右逢源?

的確,“大豬”加班,“小豬”拿加班費,這種情況在公司裏比比皆是。因為我們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每次不論多大的事情,加班的人總是越多越好。本來一個人就可以做完的事,總是會安排兩個甚至更多的人做。“三個和尚”的現象這時就出現了。如果大家都耗在那裏,誰也不動,結果是工作完不成,挨老板罵。這些在一起工作多年的戰友們,對對方的行事規則都了如指掌。“大豬”知道“小豬”一直是過著不勞而獲的生活,而“小豬”也知道“大豬”總是礙於麵子或責任心使然,不會坐而待之。因此,其結果就是總會有一些“大豬”們過意不去,主動去完成任務。而“小豬”們則在一邊逍遙自在,反正任務完成後,獎金一樣拿。

但話說回來,這種聰明不值得提倡。工作說到底還是憑本事、靠實力的,靠人緣、關係也許能風光一時,但也是脆弱的,一時的風光。“小豬”什麼力都不出反而被提升了,看似混得很好,其實心裏也會發虛:萬一哪天露了餡……如果從事的不是團隊合作性質的工作,而是側重獨立工作的職業,那又該怎麼辦?還能心安理得地當“小豬”嗎?

在職場中,“大豬”付出了很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做小豬雖然可以投機取巧,但這並不是一種長遠的計策。因此,身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一個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既要做“大豬”,也要會做“小豬”。

在職場要混得好還應具備一些理性計劃能力,才能爭取到更大利益。

在所有的生物中人是最聰明的,這種聰明的一個表現是人在碰到事情時會進行盤算。不同的人打的算盤又不一樣,在同樣的環境下,不同的人有可能作出不同的決策,所以人才會有不同的生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