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職場經濟學(1)(3 / 3)

最近,我的另一位朋友離開了他服務了11年的企業,領取了一筆相當於他在該企業兩年的收入(按那家公司規定,在創業期進入公司並幹滿10年的員工,一般不辭退,但可以在享受相應待遇之後離職),另找新的機會創業去了——他今年48歲。他告訴我:“離60歲還有12年,如果‘耗’下去,將一事無成,終會成為一隻被煮死的青蛙。而有了企業給的兩年收入墊底,未來兩年中的每一分錢收入都是利潤,那麼,兩年之後,我的新起點一定會比今天高得多。”我知道,這是把時間當做成本的一種理性選擇。

我十分敬佩他的這種選擇,也為他將獲得的成功祈禱——讓真正懂得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的人活得更有價值。

人的生與死已經無可選擇,所以,有權力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成為社會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因為有權選擇生活,才能自由地生活。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不就是為了我們今天能夠享受這種自由嗎?但是,話還是要進一步說透:真正贏得了這種自由之後,每個人為自由而支付的機會成本,革命先烈的在天之靈是愛莫能助的,因為經濟學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原載2003年8月8日《經濟學消息報》)

職場應該怎麼“混”

“智豬博弈”這一經典案例早已擴展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麵,不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商業競爭中,特別是在當今的職場中,經常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在職場辦公室裏的人際衝突中,有一些人會成為不勞而獲的“小豬”,而另一些人充當了費力不討好的“大豬”。

因此,辦公室裏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有人做“小豬”,舒舒服服地躲起來偷懶;有人做“大豬”,疲於奔命,吃力不討好。但不管怎麼樣,“小豬”篤定一件事:大家是一個團隊,就是有責罰,也是落在團隊身上,所以總會有“大豬”悲壯地跳出來完成任務。

張力可以說是所謂智豬博弈中的“大豬”。每當張力下班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他每次打電話都是向周圍的好朋友大吐苦水:“我要瘋掉了!把所有的工作讓我一個人來做,難道把我當成機器人了?”

張力在一家公司的核心部門發展部工作,每天都是這項工作還沒做完,就有另外幾項工作等著他去做,整天沒有一個喘氣的機會。雖然公司規模很小,但是作為公司的一個重要部門,卻隻有3個人。而且這3個人還分了三個等級:部門經理、經理助理、普通幹事。很不幸的是張力正好是那個經理助理,處於中間的一個級別。

張力總是抱怨說:“經理的任務就是發號施令,他是‘管理層’嘛!上麵交給他的工作,他一句話就打發掉了:‘張力,把這件事辦一辦!’可是我接到活之後,卻不能對下屬阿冰也瀟灑地來一句:‘你去辦一辦!’一來,阿冰比我年長,又是經理的‘老兵’;二來,他學曆低、能力有限,怎麼放心把事情交給他?”張力隻能無奈地歎息,然後把自己當3個人用,加班加點完成上級的任務。

更讓他想不到的是,由於事事都是他出麵,其他部門的同事漸漸認準了:隻要找發展部辦事,就找張力!甚至老總都不再向經理派任務了,往往直接就把文件扔到張力的桌子上。張力的辦公桌上的文件越堆越高自不必說,而且,連阿冰都敢給他派活了。這天,阿冰把一疊發票放在他麵前說:“你幫我去財務報一下。”張力頓時被噎得說不出話來,過了半晌方問:“你自己為什麼不去?”阿冰囁嚅了一下答:“我和財務不熟,你去比較好!”盡管心中怒火萬丈,但礙於同事情麵,張力最終還是走了這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