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管理經濟學(3)(3 / 3)

18~19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說:“如果沒有收益遞減,在一個花盆裏就可以種出養活全世界人口的糧食。”因為隻需要不停地往裏麵添加肥料和勞動力就行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在其他行業的生產中也存在邊際收益遞減。例如,有一個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製的,但隻有一個烤爐。在隻有一個人工作的時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電話、招待顧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時可以生產10個蛋糕。如果增加第二個人,他可以專心地烤蛋糕,每個小時能增加生產15個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個人,烤爐前麵就會出現擁擠,每個小時很難再增產15個蛋糕。如果再繼續增加工人,每增加一個工人,增產的蛋糕會越來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個人的時候,不可能再增加產出,這時候邊際收益下降為零。

上麵說的生產活動有空間或設備的限製。我們再來看,如果沒有這種限製,是否存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比如一個獨立會計師,他的工作是為私人納稅人準備報稅單,這種工作可以說不受空間和設備的限製。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連續工作8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他的工作效率會越來越低。在以後的時間裏,他每個小時能完成的報稅單一定會比前麵的時間要少。到某個時候,他必須休息,停止工作,邊際產出下降為零。可見由於人的頭腦和體力的限製,邊際收益遞減是不可避免的。

要注意,邊際收益遞減的前提是其他條件不變,增加某種生產要素投入。在這個前提下,生產過程中遲早會出現邊際收益遞減,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越多,邊際產出越少。在上麵的例子中,如果蛋糕店擴大了營業麵積、增加烤爐的數量,或者會計師聘請了助手,或是改用了先進的電腦係統,就不能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來描述。

在我國,人們更習慣用平均值的概念,對於邊際分析的重大意義認識還不夠。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說:“我國大多數企業領導和會計師還不懂得邊際成本的意義,更談不上對邊際成本曲線有什麼研究。如果能改變這一局麵,全國每年多創造幾十億利潤是毫不費勁的事。”因此,改變原來的思維方式,努力培養邊際思維十分必要。

企業競爭必知的博弈策略

在生活中,理性重要,還是感性重要?如何學會用自己的優勢換取生存,跳出權錢交易的怪圈,遊離於貪婪之外?處世中的博弈原則能夠讓我們直擊對方心理,采取有利策略,在社會關係的駕馭中遊刃有餘。

博弈是經濟學概念,而經濟學的建立是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為基礎的,假如說每個人都是理性的,那麼,當兩人發生利益衝突時,是理性,還是非理性,就要看雙方在博弈的時候,理性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因為作為個體的人而言都是感性的,但分析事物時都是理性的,而當我們按理性思維去操作時,又難免流於感性,感性和理性往往同在,所以我們要根據理性和感性誰起的作用更大,來選擇自己用什麼策略。

其實,在一定條件下,尤其是策略的選擇,有時,根據需要非理性的選擇也是博弈論中經常運用的重要抉擇。

很久以前,在北美地區活躍著幾支以狩獵為生的印第安人部落,經過長時間的生存拚搏之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狩獵之前,請巫師作法,在儀式上焚燒鹿骨,然後根據鹿骨上的紋路確定出擊方向的印第安人部落,成為唯一的幸存者;而事先根據過去成功經驗,選擇最可能獲取獵物方向出擊的其他部落,卻最終都銷聲匿跡了。

也許有人會感到不可思議,“科學預測”怎麼會敗給“巫師作法”呢?其實不然,仔細品味故事的來龍去脈,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科學與迷信之間,根本原因就在於,幾個部落的競爭戰略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