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加強企業管理,促進經濟技術統一。
企業需要的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經濟技術,從技術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製約的關係出發,重視技術進步,對降低成本有著重要作用。一方麵,技術上的新成果隻有在經濟上需要且有采用它的條件時,才能在生產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另一方麵技術的進步也推動著經濟的發展。
成本控製工程在很多方麵是從企業經濟方麵對技術工作提出要求,如新產品開發、質量的提高等,因而能夠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又通過技術進步對經營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達到了經濟和技術的統一。
第三,加強內涵控製,推動外延控製。
一般來講,企業的成本控製工作,是按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步驟展開的。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內涵成本控製階段。這是初步成本控製階段,主要是打好基礎。第二階段,外延成本控製階段。這一階段是完善發展階段,主要是係統控製。這一階段的控製措施由經濟管理型轉向了技術管理型,發生了質的飛躍。這是因為隨著企業外部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企業增支減利因素不斷增加,單純靠內涵控製已不能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
因此,企業必須由以內涵控製為主轉向以外延控製為主,並逐步形成外延控製體係,從而極大地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消化能力和發展能力,逐步使成本達到最小化。
牢記邊際報酬遞減
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裏,雖然政府采用各種辦法對即將報廢的小公共汽車和黑車進行治理,但我們還是經常可以看到這些汽車的身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這種現象反映了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問題。一輛汽車在快要報廢的時候,繼續使用,其邊際成本是非常小的,也就是汽油費用和駕駛員的工資,而這種情況的邊際收益卻和買一輛新車的邊際收益幾乎相等。
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帶來的總收益的改變量。換言之,在任何給定的銷售量中,它是最後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可是正值也可是負值)。
在微觀經濟學中,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一個重要工具。根據這一法則,當其他投入保持不變時,如果不斷增加相同數量的一種投入,這樣所導致的產出先上升,在超過某一點後將會下降,也就是說,從每一單位新增投入得到的收益會減少。換句話說,當工人已經用大量資本存量生產物品與勞務時,給他們增加的一單位資本所提高的生產率是微小的。
邊際報酬遞減的原因是:在任何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可變生產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產要素投入量之間都存在著一個最佳的組合比例。開始時,由於可變要素的投入量為零,而不變要素的投入量總是存在的,因此,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遠遠沒有達到最佳狀態。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逐漸增加,生產要素的組合越來越接近最佳組合比例。在這一過程中,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必然呈遞增的趨勢。一旦生產要素的組合達到最佳組合比例時,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達到最大值。在這之後,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繼續增加,生產要素的組合將越來越偏離最佳組合比例,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便呈遞減的趨勢了。
例如在一塊土地上增加化肥的投入,一開始糧食遞增。到最後隨著化肥投入的不斷增加,所增加的糧食呈遞減的趨勢。如果收益不遞減我們就會放棄其他土地,專耕這一塊地,在一塊地上僅靠增加化肥的投入就會滿足所有人的口糧。這顯然是荒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