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管理經濟學(4)(1 / 3)

依據經驗進行預測並確定前進方向的部落,或許暫時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但是,不久的將來,他們的路就會越走越窄。可以想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理性”的部落之間,勢必產生相同的推測與判斷,瞄準同一目標的部落越來越多,他們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而他們每天的狩獵方向經過“科學分析”之後,變得日趨一致,但在原始的狀態下,獵物不會迅速增多,最後,這些部落隻好在同樣的狩獵區域,你爭我奪、你攔我搶,弄得魚死網破,同“輸”而歸。顯然在這場理性與非理性的較量中,非理性成了最後的勝者。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企業界又何嚐不是如此,某個領域的市場需求大了,十個、數十個甚至上百個企業因為對目標市場的共同期盼,紛紛殺將而來,結果呢?市場有效需求並沒有因為他們的頻頻光顧而迅速增大,僧多粥少,就會有人挨餓,直至撤退和消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近幾年來,我們就見證了彩電、VCD、手機、PC、筆記本……的激烈競爭。

按照巫師作法,焚燒鹿骨的那個印第安人部落,雖然在戰術上出現了明顯的錯誤,明顯有些盲從和隨意,但是,基於他們當時的條件,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判斷,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核心因素——競爭戰略,卻要優於競爭對手。那就是他們在發現新市場或者說創造新需求,這樣一來,無形之中,他們就避開了與其他部落之間在戰術層麵的相互廝殺,從而贏得了生存空間。

人類社會已邁入21世紀,信息化戰爭正在以咄咄逼人之勢撲麵而來。不可回避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競爭將變得異常激烈之時,世界各國企業之間相互模仿的速度就會驟然加快,這必將導致一場印第安人部落生存式的“狩獵遊戲”。

智豬博弈對企業競爭策略的製定也很有啟示意義。

當豬圈裏隻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的時候,總是大豬去踩踏板,小豬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旁,而大豬則為了食物不知疲倦地奔跑於踏板和食槽之間。這就是著名的“智豬博弈”。智豬博弈規則表明,在企業經營中,學會如何“搭便車”是一個精明的企業管理人最基本的素質。

在博弈論經濟學中,“智豬博弈”是一個著名的納什均衡例子:假設豬圈裏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頭有豬食槽,另一頭安裝著控製豬食供應的按鈕,按一下按鈕會有10個單位的豬食進槽,但是誰按按鈕就會首先付出2個單位成本,若大豬先到槽邊,大小豬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時到槽邊,收益比是7∶3;小豬先到槽邊,收益比是6∶4;那麼,在兩頭豬都是有智慧的豬的前提下,最終結果是小豬選擇等待。實際上小豬選擇等待,讓大豬去按控製按鈕,而自己選擇“坐船”(或稱為搭便車)的原因很簡單:在大豬選擇行動的前提下,小豬也行動的話,小豬可得到1個單位的純收益(吃到3個單位的食品同時也耗費2個單位的成本,以下純收益計算相同),而小豬等待的話,小豬則可以獲得4個單位的純收益,等待優於行動;在大豬選擇等待的前提下,小豬如果行動的話,小豬的收入將不抵成本,純收益為負1單位,如果小豬也選擇等待的話,那麼小豬的收益為零,成本也為零。總之,等待還是要優於行動。

在小企業經營中,學會如何“搭便車”是一個精明的企業管理者最為基本的素質。在某些時候,如果能夠注意等待,讓其他大的企業首先開發市場,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比如,在某種新產品剛上市,其性能和功用還不為人所熟識的情況下,如果進行新產品生產的不僅僅隻有一家小企業,而且還有其他生產能力和銷售能力更強的企業,那麼小企業完全沒有必要首先投入大量廣告做產品宣傳,以達到和其他企業品牌競爭並取得優勢地位的目的,而可以選擇坐等大企業將市場開發成熟後迅速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