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管理經濟學(3)(1 / 3)

最成功的專業公司或企業,隻留下自己的主力技能自己做,其他的事全部外包。如果精於行銷,那麼就不製造;如果長於研發,那麼不但找別人製造產品,也把行銷與銷售發包出去做;如果擅長大量生產標準化的商品,就不製造特殊規格或市場頂層的商品;如果在高邊際利潤的特殊商品上最強,就不進入大眾市場。

總之,公司應盡可能簡化,全神貫注在強過對手數倍的領域,這樣可獲取最大利益。

這時候杠杆原理就有了用武之地。所謂以杠杆原理善用資本,是用錢來獲取剩餘價值。在最基本的層麵上,若是機器比人有效益,便購買機器以取代人力。今日最有意思的方法之一,乃是用錢“大量生產”,這已有在特定環境中成功的例子——事實上,這是用錢來複製某些訣竅,例如電腦軟件的行銷,快餐店如麥當勞,以及清涼飲料的全球行銷。

再舉一個例子,說明如何運用80/20法則轉變公司的財富,而且改變了整個公司。

喬治亞裝飾公司是一家年營業額數百萬美元的地毯供應商。這家公司過去隻賣地毯,現在它也出租地毯,是一塊塊接合在一起的地毯,而非整塊地毯。裝飾公司意識到,在一塊地毯上,80%的磨損出現在20%的地方。通常,地毯到了要替換時,大部分地方仍然完好。在裝飾公司的出租計劃中,地毯隻要一檢查出有任何的磨損或毀壞就更換。

這種做法同時降低了裝飾公司顧客的成本。一個小小的80/20觀法則,改變了一家公司,並且可能導致這個產業廣泛的改變。

根據80/20法則來看,如果你所賺的錢中,大部分來自於一小部分活動,你就應該完全轉變你的公司,並且集中精力來增加這一小部分的活動。

其實,80/20法則早已盛行,隻是未受注意。我們經常隻能看到公司的“淨”結果,但這絕非全貌!在表象之下,正麵與負麵的產出力量互相拉扯,加起來共同產生了我們在表麵所見的效果。一旦我們辨識出台麵下所有的力量時,80/20法則最能發揮效力,我們就能去除負麵的影響,將所有精力花在最有效的生產力上。

在市場經濟中,利潤最大化與成本最小化是企業永恒的主題。一個企業要達到利潤最大化,就必須對投入要素進行最優組成以使成本最小。因此,我們要想取得最大利潤,就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則。

守株待兔的故事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這在經濟學家的眼裏可以用來闡述成本最小化原則——即付出最小的成本來獲取更多的“兔子”。

其實,這個故事最初是用來諷刺那些懶惰的人,自己不付出勞動,卻希望不勞而獲。不過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寓意。故事裏的農夫其實並不傻,他知道比較自己的收益和成本,而且知道在樹下等撞死的兔子,比種地要來得輕鬆,付出的成本也小很多,他覺得這是他成本最小化的一個途徑。不過,他混淆了成本最小化與不付出成本的界線了,成本最小化不是不付出成本。

這裏談的成本,其實是會計學中的一個概念,在經濟學的分析中也廣泛應用。成本是指為了得到一定的預期結果所付出的代價。成本有不同的分類,包括生產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等。企業是市場中的微觀主體,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所以,在研究企業問題時,考慮最多的就是成本問題。

企業如何控製成本,使之達到成本最小化呢?

第一,加強控製措施,減少無效消耗。

從獲得產品而發生消耗的關係來看,在企業的全部消耗上,有一部分是有效消耗,它是獲得社會產品(即合格品)的必要消耗;另一部分是無效消耗,是獲得產品不應發生的消耗,如廢品消耗、管理不善造成的浪費等。

對於獲得一定產品而發生的有效消耗,在一定生產條件下是一定的,是相對固定不變的;對於獲得一定產品而發生的無效消耗,是相對變化的,是普遍存在的。後者是控製的對象,要通過一係列措施對這一消耗進行控製,使其降低到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