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管理經濟學(2)(1 / 3)

偏好是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基礎概念。它是指消費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可供選擇的商品組合進行的排列。消費者消費的商品組合稱為商品束,商品束可以是多種商品,也可以是兩種商品。偏好是主觀的,也是相對的概念。主觀是因為它是個人對於事物的評價,隻表示某個人認為一物優於另一物;相對是因為一個人的主觀偏好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經濟學中的偏好關係具有兩個重要的性質,即非對稱性與傳遞性。所謂非對稱性是指若某人認為物品A優於物品B,就不能同時又認為B優於A。所謂傳遞性是指若某人認為物品A優於物品B,而物品B優於物品C,那麼物品A優於物品C。

在經濟學中,偏好是對一種貨物、事件或項目的喜好,其程度高於對一種或多種其他貨物等的喜好。每個人在一生中,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效用偏好結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時間的一個函數。雖然一個人一生的效用偏好結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時間本身並不是一個人效用偏好改變結構的實際決定因素。改變一個人效用偏好結構的因素主要有:

1.原有的習慣

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具有路徑依賴性,是長久的習慣作用下的產物,新的效用偏好結構要受到原有習慣衝擊力的影響。

2.身體條件的變化

一個人身體條件的改變將直接影響其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如有的人得了肝病,則原來飲酒的偏好將會隨之改變。

3.工作環境的變化

一個人在一生中,很少隻從事一個行業,行業的改變是常有的事,有的人一生中可能會改變五、六次以上。不同的行業必然具有不同的環境和模式,一個人的效用偏好結構也會隨之有所變化,以適應這種新情況。

4.社會環境影響

它主要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及社會潮流、主流文化對一個人效用偏好結構的改變所產生的作用。一個廣州人,如果到哈爾濱定居,其效用偏好結構肯定會發生變化,因為出於生活的需要,他隻有在生活方式上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才有可能更好地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同樣,由於社會潮流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即使一個人處在同一城市中,他也會為了適應形勢和潮流而不斷改變自己的效用偏好結構。從眾心理的普遍性為人們改變效用偏好結構提供了一定的行為基礎。

5.自然環境影響

不同的自然環境,必然會為人們提供不同的行為模式。人們選擇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適應和改變的過程,在這種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中,人自身的效用偏好結構必然會隨所處自然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在經濟學裏,“效用”這個概念與偏好有關。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因此,同樣的東西,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效用。因此“效用”其實是個感覺。初學這個經濟學概念時,經常舉的例子是:同樣大小的一個饅頭,一個餓極的人吃了,覺得效用特大,特別的滿足;一個快吃飽的人,吃不吃這個饅頭無所謂,所以效用就很小;而對於一個吃撐著了的人,讓他再吃這樣一個饅頭純粹是浪費,效用是負的。在愛情中,兩個人一見傾心、相互愛慕,互相拉拉手就激動得渾身顫抖;而換成另外一個人,卻視若無睹,全然沒有感覺。這就是效用的不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在神州大地曾熱播。劇中主角信子和她父親大島茂的故事賺足了觀眾的眼淚,而精明的商人卻賺足了錢。一家服裝廠推出了信子裙,另一家服裝廠推出了大島茂風衣,但結果很不一樣。信子裙的廠家大獲其利,大島茂風衣的廠家卻虧本了,其原因就在於不同消費者的不同行為。效用理論正是解釋消費者行為的。

女中學生崇尚信子,認為穿信子裙可以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中年男子雖然尊敬大島茂這樣的父親,但並不以穿同樣的衣服為榮,大島茂風衣對他們並沒有什麼特殊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