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管理經濟學(2)(3 / 3)

在公元1600年前後,摩根家族的祖先從英國遷移到美洲來,到約瑟夫·摩根的時候,他賣掉了在馬塞諸塞州的農場,到哈特福定居下來。

約瑟夫最初以經營一家小咖啡店為生,同時還賣旅行用的籃子。這樣苦心經營了一些時日,逐漸賺了些錢,約瑟夫就蓋了一座很氣派的大旅館,還買了運河的股票,成為汽船業和地方鐵路的股東。

風險總是與機遇、利益如影隨形。如果一個商人整天隻是想著要發財,要成功,要賺大錢,但又怕擔風險,對未來心存膽怯而裹足不前,那麼他就很可能與成功失之交臂,隻有事後歎息、後悔的份了。

成功的企業家邱德根曾經這樣說過:“我不信命運,我從風浪中挨出來,建立了自己的鬥誌,即使到最後一刻也不會放棄,我的許多生意都是在風險中渡過的。”

中國人喜歡求同的思維方式源遠流長,可上溯至孔夫子的“中庸思想”。具體而言,就是表現為不敢為天下先,正如俗語說的“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所以一般來講,在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不得善終。

其實很多事在未真正完成之前,都是具有風險性的,常常會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時候,也常常會有看似平靜,但內部洶湧澎湃隱藏危機的時候。商場上更是如此。一旦你勇於去開始,敢於去克服那些困難,那麼在最後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那些看似難以捉摸的風險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財富!

1835年,約瑟夫投資參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納火災”的小型保險公司。所謂投資,也不要現金,出資者的信用就是一種資本,隻要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姓名即可。投資者在期票上署名後,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納的手續費。隻要不發生火災,這無本生意就穩賺不賠。

然而不久,紐約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投資者聚集在約瑟夫的旅館裏,一個個麵色蒼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很顯然,不少投資者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件。他們驚慌失措,願意自動放棄自己的股份。

約瑟夫便把他們的股份統統買下。他說:“為了付清保險費用,我願意把這旅館賣了,不過得有個條件,以後必須大幅度提高手續費。”

這真是一場賭博,成敗與否,全在此一舉。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約瑟夫一起冒這個險。於是,兩人湊了10萬美元,派代理人去紐約處理賠償事項,結果,代理人從紐約回來的時候帶回了大筆的現款。這些現款來自新投保的客戶,他們出了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續費。與此同時,“信用可靠的伊特納火災保險”已經在紐約名聲大振。這次火災後,約瑟夫淨賺了15萬美元。

這個事例告訴人們,能夠把握住關鍵時刻,通常可以把危機轉化為賺大錢的機會。冒險是上帝對勇士的最高嘉獎。不敢冒險的人就沒有福氣接受上帝恩賜給人的財富。

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做大,所麵臨的風險是長期的、巨大的和複雜的。企業由小到大的過程,是鬥智鬥勇的過程,是風險與機會共存的過程,隨時都有可能觸礁沉船。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風險,如財務風險、人事風險、決策風險、政策風險、創新風險等。要想成功,就要有“與風險親密接觸”的勇氣。不冒風險,則與成功永遠無緣。

利潤最大化與成本最小化

80/20法則是一項關於選擇性的法則。借由專注於你最擅長的1/5,即專注於自己的比較優勢,把自己的資源都集中在那裏,你能達到最大效能。這項原則不僅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