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管理經濟學(1)(3 / 3)

齊景公用晏子的妙計,用兩個桃子除掉了心頭大患。

二桃殺三士的原意並不是用於激勵,而是殺人的一種陰謀。經濟學講的激勵機製當然和故事本身所闡述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它不是要害人的,而是要激勵人的。但許多激勵機製由於設計本身不合理,以至於在客觀上起了“二桃殺三士”的作用,不僅沒有提高效率,反而起到了副作用,影響了組織自身的發展。

可見,激勵和激勵機製十分重要。所謂激勵,通俗地講就是指“調動積極性”,這種積極性的發揮,不僅可以使參與者得到個人利益的實現,同時也能達到社會目標或機製設計者所要達到的目標。

在組織中,要使激勵製度起到激勵作用,就要體現出公開性與公平性。所謂公開性就是員工都知道作出什麼貢獻應該得到什麼報酬。如何激勵應該是明文規定的,而不是老板一人在背後操作的。所謂公平性就是作出同樣貢獻的員工應該得到同樣的報酬,不能以老板本人的好惡為轉移,不能存在歧視。如果違背了這兩個原則,激勵機製就會起到“二桃殺三士”的作用,不僅與己無益,而且還影響員工的心態。

想一想,兩個桃子就把三個勇士給毀了,這其中一定還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分配製度還缺乏一種客觀評價功勞的標準。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功勞大,又沒有什麼標準來評判,三士有的為自己功勞大但沒有得到桃子而羞愧自殺,有的為自己的功勞沒有別人大反而得到桃子而羞愧自殺。要知道,激勵機製是根據貢獻或業績來支付報酬的,如果沒有一種客觀標準來衡量,也會起到“二桃殺三士”的負麵效果。這是我們組織內部極需注意的問題。

因此,要讓激勵機製起到積極的作用,就一定要有一種衡量業績的客觀標準。有了這個客觀標準,以此評價三士的功勞,排出名次:第一、二名吃桃子,第三名就沒得吃了,自然也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了,自殺之事也就不會發生了。人與人之間受到這種客觀標準的限定,就會積極幹好本職工作,為下次能爭得“桃子”而努力了。這在組織內才能真正起到激勵作用。

“二桃殺三士”還有一種作用,那就是反向激勵,即通過對員工的某些行為給予威脅、否定、製止和懲罰等,使之弱化或者消失,從而使企業的目標得到實現。反向激勵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末位淘汰製度。實踐中成功的例子有海爾的“三工並存,動態轉換”製度。“三工”即優秀、合格、試用員工,工作幹好了,合格和試用員工可以成為優秀員工,幹不好,優秀員工也可以隨時轉為合格甚至是試用員工。這樣一來就可以發揮每一個人的積極性,生存的威脅不斷地把壓力轉變為競爭的動力。

企業實行激勵機製的根本目的是正確地引導員工的工作動機,使他們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滿足與需要,增加自身的滿意度,從而使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持續下去。由此也可以說,激勵機製運用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重要因素。

從上述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出,激勵機製是存在兩麵性的。合理的製度化激勵機製能提高效率,不合理激勵機製則會降低效率。

要使合理的激勵機製發揮作用,就要使激勵機製規範化、製度化。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教授所說:“一些經濟製度可以提供鼓勵持續創新的激勵機製,包括使參與者能夠在社會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展開競爭的機製。所以對於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社會來說,重要的製度必須能夠建起可以製定並支持這些經濟製度的社會組織。”

掌握消費者偏好與效用

經濟學的很多術語所包含的道理其實都體現在日常生活一些常用的語言中,比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就體現了經濟學中偏好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