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是專門從事珠寶生意的。但是他的珠寶一直價格低廉,利潤菲薄,所以,他苦思冥想,希望通過一定的手段抬高自己珠寶的價格。後來,當他看到別人賣絲綢的時候總是有個漂亮的包裝袋,便有了主意:如果我把我的珠寶好好地包裝一下,有了高貴的包裝,再加上珠寶驚人的成色,那麼珠寶的身價一定會上漲。
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想:這次一定要把珠寶好好包裝一下。於是,這個楚國人找到了名貴的木蘭材料,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珠寶做包裝的盒子(即櫝)。匠人費盡心思把盒子雕刻裝飾得異常精致美觀,並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還在盒子的外麵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玫瑰花紋,在盒子周圍鑲上了漂亮的翡翠花邊。完工之後,整個盒子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而後,楚人將珠寶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了市場以後,果然有很多人圍上來,大家都被這個盒子吸引住了,駐足欣賞起來。一會兒,過來一個鄭國的商人,他看見裝珠寶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將盒子拿在手裏看了半天,愛不釋手,問明價錢後,決定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卻見鄭人打開盒子,將珠寶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珠寶忘記在盒子裏了,我是特意回來還珠寶的。”於是鄭人將珠寶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珠寶,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裏。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珠寶,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盒內珠寶的價值,以至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從“買櫝還珠”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賣珠寶的楚人非常精明,為了能更好地賣掉珠寶,便製作了非常漂亮的包裝盒來吸引買者的眼球,借以抬高珠寶的身價。這一點既符合“經濟人”唯利是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設,又是一種理性的經濟行為。而那個鄭人則受到事物表麵的影響,或者說是受到他喜歡那個精美包裝盒的感情影響,以至於忽略了盒內的珠寶,作出了非理性的行為,這一行為使他作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選擇。
但從楚人的角度看,楚人做的包裝盒的確有點過分了,以至於消費者隻被表麵包裝吸引,而不管實質內容。包裝是為了推銷產品的,楚人並不是木盒生產商,而是珠寶商,隻賣出盒子而賣不出珠寶,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楚人越來越多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隨著產品的更新及市場的變化,相應地改革包裝設計,尤其在現代市場經營中,包裝的創新和產品創新已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包裝上的新意,即使在產品質量不變的情況下,也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許多保健營養品,包裝占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一個印刷精美的大盒子中並沒有多少實用的東西。每年中秋節的月餅,大概包裝要是月餅成本的幾十倍,甚至更多。毫不重視包裝或過分包裝,消費者同樣不喜歡。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包裝是要扔的,花這麼多錢去買一個包裝盒子,消費者會認為不值。誰都知道,包裝成本是要計入價格的。因此,現代企業切不可做楚人,舍本求末,毀了自己。
可見,注重商品的包裝是強調包裝在產品特色創造和市場銷售中的作用。但是,包裝要適度,如果過分也會產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