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李某的兒子平日就喜歡吃肉,而且胃口驚人。當年春節的年夜飯,他獨自吃完了兩大碗肉,約有兩三斤。
看完上麵的新聞報道,你可能會覺得驚訝:吃東西居然也會死人!其實食物過量導致病痛或死亡的原因並不奇怪。
在炎熱的日子裏,喝一杯冰飲會使你感到神清氣爽。喝第二杯,感覺也不錯。但如果喝第三杯、第四杯甚至更多杯,感覺會怎樣?如果說第二杯冰飲帶給你的滿足感跟第一杯一樣的話,第三、第四、第五甚至第十杯冰飲,給你的滿足感還能跟上一杯一樣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饑腸轆轆的人,一口氣吃了三張大餅,吃完第三張餅後感到飽了,並心滿意足。但仔細思量,他發現自己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那就是,早知第三張餅就能吃飽,前兩張餅實在不該吃。
聽了這個故事的人都會哈哈大笑,笑那個人愚蠢的可笑、可愛。很顯然,當我們在消費某種物品的時候,隨著消費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費品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小,我們稱之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就是指“邊上的、最後的”部分。效用,就是給人滿足的效果和作用。遞減,就是越來越小。
這個規律不光存在於飲食方麵,也適用於其他消費。例如,每個月給你一件新襯衫,你會很高興,給你第二件、第三件可能也是。但如果不停地給你,多到一定數量之後,新襯衫對你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就算你每天都想換新襯衫,你的衣櫃也裝不下——就像你吃東西的時候胃的容量是有限的。再如演唱會,偶爾去聽一次,你會覺得很興奮、很過癮。但如果天天聽演唱會,你就會厭煩起來。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西方效用價值論者用來解釋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一個理論。該理論認為:同一物品對同一個消費者來說,因占有的順序不同,所帶來的滿足程度或效用也不同,從而價格不同。在效用尚未達到飽和的程度內,隨著所占有的物品增加,總效用是增加的,然而邊際效用,即最後增加的那一單位物品所帶來的效用是遞減的;當總效用達到極大值時,邊際效用等於零;超過極大值繼續消費時,邊際效用為負。如果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說明上述吃大餅的故事,其可笑結論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到理論上的依據了。對一個饑腸轆轆的人來說,第一張餅的效用最大,或者說在十分饑餓的狀態下,他會以較高的價格去購買一張在平時看來價格昂貴得多的餅。然而,當第一張餅下肚後,即使沒有填飽肚子,對餅需求的迫切程度也會遠遠低於第一張餅。以此類推,每增加一張餅所帶來的滿足程度,都會低於前一張餅所帶來的滿足程度;當吃得很飽時,總的滿足程度最大,最後增加的那一張餅的效用,即帶來的滿足程度,幾乎等於零。這時,如果再繼續吃下去,並且導致胃痛或嘔吐時,那麼這最後吃下去的一張餅,即“邊際餅”的效用就是負,因此帶來總效用水平的下降。
俗話說,“虱多不癢,債多不愁”。意思是說,身上出現第一隻虱子會癢得難受,但如果有101隻虱子,就不會比100隻虱子癢多少;人在第一次欠債時會惶惶不安,但債台高築時再添一筆也就無所謂了。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批評要適可而止,因為批評一次會令人羞愧,要是沒完沒了地批評,學生就可能“破罐子破摔”。再如,人們常說 “久病床前無孝子”等,背後都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