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你要問問自己,到底有多麼想要花這筆錢來買這東西,而不僅僅是告訴自己能不能花這筆錢。
“我不應該花這筆錢”——就是國家理財教育中心所謂的“消極的輸入”,因為它是消極的信息,容易被忽略,這也是人類的心理。然而消極的輸入會迫使我們合理化我們的購買行為,如“這東西顏色很漂亮”、“這東西正在打折”和“我真的很想要這東西”等說法。許多人都有買過打折商品的經曆,喜滋滋地買回了“物美價廉”的商品,心中有一份莫名的得意和逢人就想誇耀的衝動,殊不知,你正是上了“打折”的當。
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七八九折不算,四五六折毛毛雨,一二三折不稀奇。
打折就是隨意定價的結果,商家一開始就想好了用打折的辦法‘釣魚’、蒙人。一般人習慣上總喜歡廉價便宜的商品,他們看到打折商品,往往不加考慮就掏錢包購買,這正好落入商家的圈套。理性消費者從不盲目購買打折的商品,在打折麵前,最好不要衝動,冷靜一下,看看這個東西你是否真的需要。不需要,打再低的折也不為其所動。
通過選擇性的消費,你想要花錢的本能還是能夠得到控製的。這就像一個正在減肥的人必須減少熱量的吸收,但每天還可以吃一點兒冰激淩一樣,你不必完全改變生活方式,也不必強迫自己克服心理上的排斥感。
不要誤以為選擇性消費很簡單,其實它並不簡單,它需要不斷地練習。
阿敏是個超級購物狂,每次同學想去逛超市又找不到人陪時,找她準沒錯。她一到超市,立刻就興奮起來,總能想起自己缺這個缺那個,於是買個沒完,每次至少也是上百元。很多時候買回來的東西放在一邊也想不起來用,浪費了不少錢。
一次逛超市的時候,阿敏看到一個媽媽領著小孩一起買東西。小男孩手裏拿著計算器,媽媽每放到購物籃裏一件商品,就告訴他價格,他累計後把總額告訴媽媽。阿敏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手機的計算器的功能就被充分利用了起來。一開始她給自己規定,每次購物的總額不得超過80元,後來這個金額被一再縮小,現在她已經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購物行為了。
為了節省開支,帶上計算器逛街,讓屏幕上飛漲的數字抵擋誘惑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法。超市采用自選再統一結賬的方工,消費者往手推車裏放東西,“豪拿”中購物欲望便會大漲。帶個計算器逛超市,買一個東西就用計算器加一下,這樣就會知道自己不斷支出的總數了,超過預算就罷手。這樣可以自我核算,避免結賬時出現多付。另外,認定目標,到熟悉的超市購物,可以很快找到想買的東西,減少受誘惑的機會,也是一種省時省錢的方法。
在逛超市時,應該給自己規定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分鍾,這樣可以控製自己的購買欲望,進入超市,就可以拿出清單對號入座。
同時,逛超市的時候盡量空手進入,如要買的東西不多,而購物籃可以盛下,就絕不要去推購物車。購物籃和購物車本是方便顧客的,但它們同時又極其隱蔽地為商家做著促銷工作,可以說,它們是使我們超出購物計劃的“元凶”。
切記千萬不要被贈品誘惑。很多商家常在商品上綁一些贈品來激起人們的購買欲。這是商家促銷的一種方式,有些商品甚至因綁了贈品後價格有一定的上升。千萬不要被一些花哨但沒有價值的贈品糊弄了。
另外要避免數字誤導。商家喜歡把商品定為類似9.9元的價格,這常常會給人便宜的錯覺,看到這樣的商品,要習慣性地四舍五入。比如把9.9元看成10元,雖然隻有一毛錢的差價,但在價格上就不會被誤導了。
其實你的消費是可以掌握的,不要被購買、衝動或者廣告左右,要養成消費時比較不同商品的價格、服務和品質,用同樣的金額,還可以購買哪些東西的習慣。
除了控製購買總價之外,還要控製購買的地點、時機和商品的檔次。
賣的人精,買的人也不是傻瓜。貴東西必然有它貴的道理,但對貴東西的“好”則要具體分析。傳統觀念認為所謂的好,多表現在材料、製造、設計、工藝等方麵;在現代社會,“好”的方麵要廣泛得多——兩件材料、製作、工藝等完全相同的西服,名牌的比非名牌的就可能貴上好幾倍,那些多出來的錢不是花在商品上,而是花在牌子上了。有的時候兩件質量、款式一樣的商品,豪華店、精品店賣的就比在普通商場裏貴得多。因為前者地處繁華區、裝修考究、服務周到,這些錢都要讓消費者掏腰包,所以它貴也不是沒有道理。多元化是現代社會消費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好”與“壞”的標準常常不能用固定的尺度來衡量。東西越貴越“好”是沒錯的,要看這“好”你是否能接受,如果超出你的承受範圍,就會給你帶來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