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段時間內生產出來的產品看做一個整體,那麼,把生產這些產品所耗費的成本(包括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平均地分攤到每一件產品上,我們就可以大致知道每一件產品中包含了多少可變成本和不變成本。於是產生 “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不變成本”的概念,兩者之和又可以稱為“平均總成本”。如果我們把廠家出售商品的價格看做是它從每一件商品中獲得的收益,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價格和以上幾個方麵的平均成本的大小關係,來判斷廠商願意生產商品的最高數量和願意出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實際上,商店不可能把所有的商品都打折銷售。商場裏隻有部分商品打折,不僅是部分打折,而且是輪流打折——今天是日用品打折,明天是調料打折,這周是煙酒打折,下周是食品打折。其他的商品呢?其他商品的價格與別的超市的價格則沒有區別。沃爾瑪的營銷狀況就是這樣的。
那些知道打折商品又意欲購買的消費者顯然願意前去購物,但去超市是要花車費和時間的。既然去了,既然花了車費和時間,哪能隻購買打折商品呢,總是要購買一些別的商品。那些不知道打折商品的人又當怎樣呢?雖然不知道具體打折的是些什麼商品,但既然有打折商品,而別的商品又不比別處的超市貴,為何不奔著打折的商店去呢?
商店的打折雖然使得商品的平均單價降低了,但由於打折吸引了消費者,提高了銷售量,總利潤不減反增。為了吸引那些即使知道打折也不購買打折商品的消費者,最大限度地增加銷售量,商店不可能讓所有人事先都知道具體打折的商品,它要讓一部分人知道,又要讓一部分人不知道的。
其實,正像前邊所說的,由於各種特殊原因,商場被迫降價出售商品,價格往往比實際造價還低,那麼,消費者就會獲得比較實在的優惠。但是,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因為,商品出售的價格都比實際成本要高許多,而在比較緊急的時候隻要把價格下調,調到可變成本以上,從消費預期來說就已經十分滿足了,商品就很容易賣出去,而且會比原來銷售量更大,這才是最常見的打折現象。許多商場就是用這種手段吸引消費者,以獲得“薄利多銷”的效果。看起來商場是在“放血”,但是,雖然在單件商品上的利潤少了,但是賣出去的商品數量增多了,所以隻要打折程度合理,完全可以在打折的情況下,獲得比原來還多的銷售收入。
因此,對於各個商場瘋狂的打折熱潮,我們應該清醒對待。
追求消費決策的理性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同樣是人,有的人喜歡思考,有的人不喜歡思考;同樣是思考,有的人的思考符合理性,有的人的思考不符合理性;同樣具有理性思考能力,有的人善於在生活中運用它,有的人很少在生活中運用它。所以應對環境的變化,不同的人會作出不同的反應。試想一下,一個企業家和一個普通人相比,在處理和經濟有關的問題時,會各自有自己的思維方麵的特點的,而每個人的個人生活和事業發展,也是人的思維方式加上其他因素長期積累的結果。
由於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人們做事的方式就各有千秋。比如,國家進行宏觀調控,領域采取了降息的策略,手中有餘錢的人,有的是:“你降息,我炒股,誰也別想做誰主。”有的人則是:“你降你的息,我做我的生意。”在個人投資方麵,據研究,不同性格的人其投資領域也不同。敢冒風險的人投資股票,謹慎穩重的人投資國債,腳踏實地的人投資房地產,信心堅定的人選擇定期儲蓄,井然有序的人投資收藏,百折不撓的人搞期貨,有理想、有衝動、有抱負的人則喜歡去打造一個贏利的企業。正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人在經濟領域會有不同的表現。
當然並不是說搞經濟就不需要感性,但是感性常常是不準確的,理性地看待經濟現象的能力和感性結合起來,其力量就放大了。
在參與經濟活動方麵,一個人如果能取長補短,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養成精打細算的習慣,對自己的經濟實力的提高會大有裨益。
從消費的角度來看,消費者有兩個心理層麵:一個是自己的購物習慣和欲望,一個是自己的理智層麵。許多人是無意識的消費者,他們不使用自己的計算能力,或者是在他們的計算方式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出於習慣他們每天買相同的東西,或是憑一時興起購物。他們的計算主要是集中在商品本身和自己的偏好,而不是從自己的經濟狀況出發做全麵的打算,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在經濟上陷入困境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