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消費經濟學(1)(1 / 2)

“大放血”與“跳樓價”的背後

有的民航公司對兩個城市間的往返機票收取兩種價格:全價與折扣價。對周六在所到達城市住一晚的乘客收折扣價,對周六不在所到達城市住的乘客收全價。這種對同一次航班(服務完全相同)收取兩種不同價格的做法就是運用了歧視價格的定價方法。歧視價格是對同一種物品或勞務在同一時間裏向不同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

歧視價格得以實行在於消費者分為不同的集團,不同集團的消費者對同一種物品或勞務的需求彈性不同。以民航服務而言,消費者大體可分為兩個群體:公務出差者和私人旅遊者。前者因為公務有時間性,且由公費支出,故出差者隻考慮時間的合適性,很少考慮價格變動,價格變動對這部分人坐飛機的需求量影響很小,需求缺乏彈性。而旅遊者時間要求不嚴格,機票錢由私人支出,更多考慮價格因素,價格變動對這部分人坐飛機的需求量影響很大,需求富有彈性。

如果民航公司不實行打折,私人旅遊者難以增加,但如果都打折,本來不打折需求量也不會減少的公務出差者也沾了光,對民航公司又是一種損失。

如果民航公司簡單地列出兩種價格,恐怕沒有一個公務出差者願意購買高價機票,公司以這兩種價格售票時,乘客都會以旅遊者自稱。所以,實行歧視價格的關鍵是要能用一種客觀標準區分這兩類乘客。民航公司用的方法就是周六是否在所到達的城市住一個晚上。對公務出差者來說,周六與周日無法辦理公務,為省幾個錢而在所到達的城市待兩天,放棄了周末與家人團聚,實在不合適,何況省的又不是自己的錢。對私人旅遊者來說,反正是去玩,待多長時間,什麼時候回去關係不大,機票便宜省錢還是重要的。

實行歧視價格增加了民航公司的收益。這就是說,公務出差者仍以原價購買機票,乘客不會減少(需求缺乏彈性),來自這部分乘客的收益不會減少。私人旅遊者以折扣價購買機票,由於需求富有彈性,乘客增加的百分比大於機票降價的百分比,來自這部分乘客的收益增加。這樣,總收益增加了。而且,這種方法還使客源在時間分布上趨於穩定:公務出差者在工作日外出者多,而私人旅遊者為了省錢會選擇休息日外出。這樣就不會出現乘客過多或過少的現象,也有利於民航飛機的正常運行。

要使歧視價格得以實行,一般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市場存在不完善性。當市場不存在競爭,信息不暢通,或者由於種種原因被分割時,壟斷者就可以利用這一點實行歧視價格。第二,各個市場對同種商品的需求彈性不同。這時壟斷者可以對需求彈性小的市場實行高價格,以獲得壟斷利潤。第三,有效地把不同市場之間或市場的各部分之間分開。地區封鎖和限製貿易自由的各種障礙往往有利於壟斷者實行其歧視價格,因此,要想反壟斷,限製歧視價格應該盡力消除其實現的環境條件。

歧視價格作為一種壟斷價格,應該加以限製。但是,限製歧視價格並非要取消一切歧視價格。在具有自然壟斷性的公用事業中,對於一些不能貯存的勞務,采用高峰時期和非高峰時期的差別價格,將某些高峰需求調向低峰時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其設備資源,對於社會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在生活中,我們接觸的更多的是非壟斷消費行業,它們也在進行眾多的打折活動,我們又該怎樣分析呢?

如今,商品打折已經成了一種“商業風氣”,無論大街小巷,你總會看到商店的門口貼著“大甩賣”、“跳樓價”、“大放血”等字樣。而且,商店裏還貼著“恕不講價”的牌子。老板還在不停地搖頭歎氣,一副“失血過多”的樣子。而商場裏,“買一送一”、“買二送一”等廣告也隨處可見。許多商場都把一周年、五周年、十周年店慶當做是“答謝新老客戶的關愛”的最佳時刻。“全場商品一律5折”、“滿200送100”的口號也喊得特響。本來隻有一天的“店慶”,一開就是幾個星期,一兩個月。就像一些小店,每天都喊著“最後一天大甩賣”,也不知道哪天才是最後一天。

總之,這種打折氣氛,讓人覺得自己是在一個充滿了“便宜”的世界裏,似乎隻要你稍稍打開你的口袋,就能夠把無窮的便宜貨帶回家。但是,麵對瘋狂的打折潮流,我們都應該清醒地對待,不要因為貪小便宜而吃了大虧。

誰都知道,商家做生意都是為了賺錢。如果他們真的“大放血”,而且是整天整月地放血,那麼有哪個商家的體魄會如此“健壯”呢?我們必須承認,確實有一些商店由於建築拆遷、生意轉行、急需資金、商品換季、清理庫存等原因而被迫降價甩賣商品。有些商品打折後,價格確實比原來要低了。但利用“薄利多銷”的手段進行促銷的商家占很大一部分。尤其是那些“回報新老客戶”之類的“店慶”,這樣的目的更是明顯。商家是假借打折之名招攬顧客,賺取高額利潤的。

讓我們來看看商家打折的秘密。

我們知道,一定數量的產品,不管是生產1萬件還是隻生產1件,有些投資是必需的,比如廠房建築物和機器設備。而且,這些投資在短期內是不能及時改變的。我們把這種短期內在數量上不能改變的投資成本稱為“不變成本”。而另一些投入如勞動力,如果你想生產1萬件,就多用幾個工人,如果隻想生產1件,那就少用幾個工人,這是可以隨時改變數量的投資,稱為“可變成本”。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和就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