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愛情婚姻經濟學(3)(1 / 3)

初戀:幼稚型產業,指在人生過程中,尚未擁有實現規模經濟所需的經驗或技術的戀愛。該產業通常需要教師或家長的保護,施以教育與責罰等關稅壁壘。其結果通常是無疾而終,並被認為是宏觀調控的成功案例。

先動優勢: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作為博弈中第一個采取行動的人,擁有他人不可比擬的優勢。價值悖論通常於此時發揮作用,一簞食,一瓢飲,皆為莫大收益。這一悖論由以下事實解釋:價格不反映親吻的總效用,而反映它的邊際效用。

失戀:在不完全競爭、不對稱信息下的市場經濟必然不穩定。令狐衝原來頗得嶽靈珊芳心,在華山派可謂如魚得水,但自林平之到華山之後,他的賣方市場受到雙重衝擊。根據最大收益原則,買主嶽不群和嶽靈珊最終選擇了林平之,即為其中一著名案例。

多角戀:多角戀是在資源不足的前提下發生的。該商品是稀缺資源,該經濟形式屬於開放經濟,其結果必將產生大量的失戀者。最後勝利的人通常遭受贏者的詛咒,即最高標價者為該商品支付超過它所值價錢,於是為之抑鬱憤懣,並將因收益小於預期利潤而影響後期戀愛的質量。敗者將依成本最小原則行事,選擇價格相對較低的商品。

失戀者:分摩擦性失戀和周期性失戀兩種。前者因技術經驗不足引起暫時性失戀,在改善以後有重新上崗機會,令狐衝即是汲取了經驗教訓,遂被魔教公主任盈盈購買。也有部分經驗豐富者為尋求更理想配偶進行工作轉換而產生,例如楚留香,陸小鳳等人。周期性失戀則由總需求水平低下造成。

婚姻:長期交易,女性在GDP連續衰退之前,一種孤注一擲的選擇。該交易的特點是一次買斷,套期保值。另一種情況是男性在為性交與繁衍後代費用的權衡中,廣度經濟式的選擇——同時生產性事和子息的成本低於單獨生產兩種產品的成本。隸屬封閉經濟。

丈夫:歸宿,一項或多項稅收最終的經濟負擔者。雙重收費的受害者,要為購買婚姻的權利支付一定的初始費用,向嶽家支付彩禮及體力、孝心;還要為購買妻子單獨支付使用費,即每個月工資獎金上交。

離婚:夫妻雙方或一方認為婚姻和家庭的存在,對於他或她而言是一種長期的成本高於收益的行為,在此前提下可能提出不再合作的意向。其誘因可能是丈夫、妻子各方麵質量下降引起的價格衰退,或者是有另外更大的買方市場的出現,即婚外戀的產生。

婚姻風險與單身貴族

經濟學家們通常用效用論來解釋婚姻的衰變。邊際效用遞減是經濟學的一條基本原理,說的是人們在消費同一種商品時,其效用隨著單位數量的增加而遞減。比如一個饑餓的人吃包子,第一個很好吃,效用最高,感覺最好,越到最後,越沒有感覺,如果繼續吃下去,就會惡心嘔吐,產生負效用。如果我們把這條規律套用到愛情上,就會得到相似的結論,愛情的滿意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初嚐禁果的滋味一輩子不會忘記,年久月深,慢慢成了習慣,沒了感覺,就像“左手摸右手”。既然在一起味同嚼蠟,各自另覓甘果,離婚也就順理成章了。

婚姻變故的另一個原因,經濟學往往用信息不對稱來解釋。幾乎所有的西文經濟學教科書在談到信息不對稱時都會提到二手車市場這個經典模型。在二手車市場上,車主總是比買者更了解車況。在對車況不太了解的情況下,吃虧的總是買主。男女戀愛過程中,雙方既是車主,又是買主,他們總是隱瞞那些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公開或放大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即掩飾缺點,張揚優點。對方看到的往往是完美的你,正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連情人頭上長的虱子都是雙眼皮的。有一些信息是難於捕捉到的,比如性格偏好、對父母的孝順與否、發展潛力等信息。可一旦婚姻交易成功,進入了製度框架的約束內,雙方的缺點就會慢慢暴露出來,如果這些缺點不算大事,人們總是寧願修修補補,繼續維持下去。倘若嚴重影響婚姻生活質量的話,那麼,重新選擇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