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愛情婚姻經濟學(2)(1 / 3)

相親的主要目的是推銷自己和讓對方給自己一個比較高的評價。帶閨中密友一同去,實際上就是帶了一個現場比較對象。在甲漂亮、乙不漂亮的情形下,甲應該帶乙去,因為在比較評價的過程中,甲的優勢比單獨評價(即甲一個人去)時更突出。在甲不漂亮、乙漂亮的情況下,甲就不能帶乙去,免得被乙比下去。

但在甲和乙都漂亮或甲和乙都不漂亮的情形下,應不應該帶乙去就沒有上麵兩種情況那樣容易決策了。但行為經濟學家還是給出了建議:在甲和乙都漂亮的情況下,甲應該自己去;在甲和乙都不漂亮的情況下,應該兩人一起去。

行為經濟學家發現,人們麵對整體質量不相上下的兩個選擇,在單獨評價和比較評價時會有不同的效果。具體到甲和乙都漂亮的情況下,甲一個人去的效果會更好。因為在見麵時,對方隻能對他(她)進行現場單獨評價,充其量隻能把他(她)和自己平常見過的其他人比較,這樣一來,甲就比較有優勢。而如果同樣出眾的乙也同去的話,對方作的就是比較評價,他(她)就會把甲和乙比來比去,沒準就發現甲與乙相比還存在某些相對的不足。

而在甲和乙都不漂亮的情況下,兩個人一起去,讓他(她)在兩個人之間比較,從而能夠看出甲與乙的相對優勢,對甲來說,起碼是有機會的。

在相親的過程中,外貌特征容易評價,屬於容易評價的特征;而一個人的內在修為、學識水平則屬於難以評價的特征。談婚論嫁的人,對對方的修為、學識等內在東西也是很看重的。如果甲和乙在易於評價特征和難評價特征方麵有較大差異的話,那是不是應該帶乙一起去相親則又另當別論。

如果甲在外貌上不如乙,但甲在學問、氣質、見識等難評價特征上要明顯優於乙的情況下,還是應該帶上乙一起去。這樣,在與對方見麵閑聊時,才能顯示出甲的才華和氣質,雖然外貌比乙略輸一籌,但也無關緊要。但如果情況恰好相反,還是應該一個人去相親。

經過上麵的分析,你會發現,生活中如此常見的事情還蘊含著如此深刻複雜的經濟學道理。這樣層層剖析下來,相信有如此困惑的人也應該明白:要更加理性的選擇自己的密友,選擇什麼樣的密友,帶不帶密友等一係列問題。

其實,不僅如此,如果能夠認識到相親其實是一個自我推銷行為,那麼你就能夠把行為經濟學家的相親理論同樣運用於求職和商品營銷等方麵。留意車展裏各種車輛的展覽方式,再看看各大商場裏家用電器的擺放陳列方法,你就會發現,那其實就是汽車和家電在等著顧客來相親呢。

相親之後肯定麵臨結婚對象的選擇問題,那麼怎樣才能迅速作出正確選擇呢?

小李決定要把自己推銷出去,發動親戚朋友介紹對象。現在問題來了,時間有限,但相親的人數眾多。怎樣在眾多對象中盡快地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呢?

首先,確定待選對象的人數;其次,確立目標,即挑選一名優秀者作為結婚對象。小李當然希望這個人是足夠好的,甚至是最好的。但要從眾多人裏麵選出最好的一個並非易事,她該怎麼做才能爭取到這個結果呢?

首先要把每個人都接觸一遍,了解每個人的情況,將各項素質分別打分,找出那個最優秀的人。但現實中這似乎不太可能。因為每個人你隻能約會一次,而且隻能當場決定選擇還是放棄,一旦選擇了其中一個,就沒有機會再約會別人了。在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機會是不等人的,等你左挑右選,把一切都規劃好了,人家可能早就成了別人的如意郎君。

也許你會說這些人不就相當於籃子裏的蘋果嗎?要從一籃蘋果當中挑出一個最好的,逐個比較是最佳法則,因為每一個都可以是最好的,也可以是最差的。但是請不要忘了,約會和選蘋果是不一樣的,挑選蘋果可以把兩個拿起來比一比,因為蘋果在同一個籃子裏,而且在你的掌控之下,即是說這些蘋果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集合,等你檢閱。但是,正如上麵已經說明的,相親一次隻能同時跟一個候選人約會,每次約會後就必須立刻決定這個人有沒有可能是最好的一個,即使有很多人你還沒約會過。一旦某位幸運的男士中選,你就不能再跟其他的男士約會了。還有一個規則必須遵守,約會之後,你一旦決定淘汰這個人,他就永遠出局了。你不可能和每個候選者約會後,再把他們貼上排名的標簽,收藏起來,最後才從裏麵挑最好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