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解釋“吉芬難題”了。在19世紀中葉的愛爾蘭,購買土豆的消費支出在大多數的貧困家庭的收入中占比較大的比例,於是土豆價格的上升導致貧困家庭實際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更窮的人們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對劣等商品土豆的購買,這樣形成的收入效應是很大的,它超過了替代效應,造成了土豆的需求量隨價格上升而增加的特殊情況。
要滿足吉芬商品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上所述,首先它必須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東西,也就是說它是沒有任何替代品,就如同以土豆為主糧的貧困家庭。一般情況下,沒有土豆可以吃米飯,但是在沒有米飯及其他主糧代替的情況下,土豆的替代效應就比較弱。其次就是,它必須占據了某個人或家庭極大的收入,因而收入效應就會非常強。收入效應分為兩種,一種是正常的商品價格下降了,相對而言手裏的錢就可以買到更多的這個商品,所以實際收入就相對增加了,反過來這個正常的商品價格上升了,相對而言人們可以購買這個商品的實際收入就減少了。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產品極為豐富的社會,這樣的產品幾乎是找不到的。比如不吃土豆,可以吃米飯、饅頭;不去網吧,可以去KTV。
那這個神秘的吉芬商品到底跟我們偉大人類的愛情有啥關係呢?
前麵已經講到了,要滿足吉芬商品的兩個條件就是:替代效應極弱和收入效應極強。什麼叫替代效應呢?替代效應就是,麥當勞價格上漲了,那就少吃麥當勞多吃肯德基,這個很容易理解,幾乎每個腦子沒壞的人都會這麼做;然而吉芬商品就是,麥當勞價格上漲了,可是卻沒有像肯德基這樣的東西來代替麥當勞。
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情況下,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一樣,都是價格高賣的少,價格低賣的多。
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同時滿足極低的替代效應和極高的收入效應呢?那就是淒美的愛情。
在祝英台的心目中,梁山伯是絕對無可替代的,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她對梁山伯的一片真情,所以在其心中,梁山伯的替代效應是非常弱的;另外一方麵,祝英台竟然願意拋開富裕的生活和梁山伯私奔,可見梁山伯占據了她無窮大的收入,顯然收入效應極高。
祝英台的家族越是阻止他們,祝英台要和梁山伯在一起的難度就越大,對於祝英台來說,梁山伯價格就越高了,但祝英台不但沒有減弱她對梁山伯的愛意,反而激起了她更加強大的愛情力量,顯然是需求反而增加了。當家族對他們施加的阻力越來越大,大到無法逾越的時候,祝英台隻能將她的全部收入也就是她的生命來換取她所需要的最唯美的愛情,梁山伯也是一樣的,所以他們的結局也就隻能是悲劇了,最終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有沒有辦法使悲劇不再重演呢?有,一是盡量不要追求所謂的“淒美的愛情”,完美的東西往往是要付出非常昂貴代價的,甚至是生命;另一個就是奉勸那些企圖阻止真摯愛情延續的人們:請高抬貴手吧,如果是出於善意,那麼要知道你的強力阻撓隻會增加這對戀人互相間更高的價格,但淒美的愛情是吉芬商品,它是不會隨著價格的抬高而降低對於這場淒美愛情的追求的,所以你的阻撓隻會使他們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生命。
愛情是浪漫溫柔的,在眾多文人墨客眼裏,它是給予,而不是索取。它存在於奉獻的欲望之中,並將情人的快樂視為自己的快樂。從這種意義上說,愛情是無價的,是純潔而神聖的。但愛情也可以從經濟學的視角去解讀。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肖光恩博士獨辟蹊徑,給愛情中的名詞另一種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