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愛情婚姻經濟學(2)(2 / 3)

顯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過程,如果太早結束約會過程,過早地作出選擇,就等於放棄從在那群還沒約會的對象中,找到一個比現在更好的伴侶的機會,倉促的婚姻將使你終生悔恨,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另一個極端是如果你挑來選去遲遲拿不定主意,最好的那個又可能已經從指間溜走,要補救也來不及了,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經常發生的。

那麼到底有沒有一個避免上述兩種極端問題產生的辦法呢?經濟學教你一個策略,就是能夠給你最大成功機會的策略。也許到現在還在疑惑,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小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那就是最大的成功機會。這樣的話,問題就簡單多了,因為小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一切具體化,隻要靠自己就可以獨立作出決定。

說起來輕鬆操作起來難,而且不能保證小李一定能如願,但是絕對可以增加達到目標的機會,這和買彩票不一樣,無論你花費多少心思在上麵,結果都取決於運氣。而在相親過程中,隻要小李策略正確,就能取得不錯的成果。

我們來分析一下,小李不應該選擇第一個遇到的人,因為他在眾多候選對象(假定100個)當中名列第一的機會隻有1%,這個幾率可以說是非常的渺茫。同樣地,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甚至後麵的人,情況都一樣,每個人都隻有1%的機會可以成為100個人當中的第一名。這時,小李會發現她真心想要找到最好的,就不應該隨機選擇。

但是,這裏要拋棄一個不成熟的觀點,假如小李約會的第一個碰巧是最好的那個呢?小李把他淘汰掉了,豈不是遺恨終生嗎?但是這裏我們談的是策略,而不是命運或緣分,隻要你不是十分迷信,就一定會承認,與其把自己的未來交給概率,還不如由自己掌握更好些。

剛剛說過,小李不應該選擇第一個出現的對象,因為第一次約會就碰到最佳伴侶的機會微乎其微,隻有1%。即使這個人真的很優秀,小李也要忍痛割愛,因為你當時無法知道在這100人裏,他到底排在什麼位置。

同時,小李還可以附加其他手段加深對候選對象的了解。在生活中,即使沒談過戀愛,小李對異性也有很多了解,例如小李的父兄、親屬、朋友、同學等,在很大程度上,小李已經知道什麼樣的男人可以交往,什麼樣的不能。也就是說,小李心中早已有了一個標準,這些也可以增加成功機會。

梁祝與土豆

在學習前人曆史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個讓人悲涼的現象,那就是唯美的愛情總是以悲劇結尾。

比如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羅密歐和朱麗葉最終還是隻能在上帝那裏百年好合;梁山伯與祝英台,至情至愛,可是卻偏偏非要都變成了蝴蝶才能成雙成對;而《泰坦尼克號》裏的Jack隻能把他對Rose的愛隨同他自己的身體一起永遠的埋藏在2500米以下的冰冷海底……為什麼那些經典傳頌千秋的唯美愛情都是悲劇呢?

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1980)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吉芬的看法,從而使得“吉芬商品”這一名詞流傳下來。

吉芬商品指的是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根據需求法則,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的購買數量一般隨著價格的上升(下降),市場需求量將減少(增加)。吉芬商品所表現出來的特性顯然有悖於一般商品的正常情形。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像土豆這類的低檔商品。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甚至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