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十二五”上海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思路研究(1 / 3)

“十二五”是上海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戰略主軸下,上海汽車產業需要在進一步提升產銷規模的前提下,切實地轉變汽車產業發展方式,大力加強在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汽車、汽車服務業、關鍵零部件開發以及產業組織整合等方麵取得重大突破。基於此,本部分將從“十二五”時期上海汽車產業的發展環境、發展機遇和挑戰入手,嚐試對汽車產業的發展目標及其戰略思路進行探討。

第一節“十二五”上海汽車產業發展環境

“十二五”是世界經濟走向複蘇且不確定性邁步加大的時期,這決定了中國和上海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雖不大會有急劇惡化的可能,但風險和競爭卻在加劇。如果在外部環境沒有發生重大惡性事件的前提下,中國經濟可以按照本身的增長軌跡進入新一輪的增長周期。國內投資和消費都將維持在正常水平,這將意味著上海汽車業和其他支柱產業一樣,可以繼續沿著原來的發展軌跡,在“十二五”期間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

一、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大

盡管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繼實現了由負轉正的經濟增長速度,但一些核心的指標並沒有發生明顯改善,比如,失業率仍舊居高不下、居民消費率仍在持續降低。更為關鍵的是,如果美國的房地產市場沒有明顯回升的話,銀行貸款方麵還會有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另外,雖然美國等發達國家為應對危機提出了“再工業化”的目標,但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短期內難以奏效,這對於徹底扭轉目前的全球經濟走勢也沒有顯著的作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十二五”時期的全球市場能否獲得堅挺的複蘇,還需要仔細分析。總的判斷是,“十二五”時期全球經濟將進入“後危機時代”,增長速度前低後高,風險和競爭加劇。

從汽車產業角度看,作為上海的支柱性產業,汽車產業仍將繼續與外部保持著互動,與海外主要的汽車生產商,尤其是與上汽合資的通用和大眾公司加強合作,提升上海汽車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上海仍然可以通過國際合作提升汽車產業的技術水平,但是方式可能不再僅僅是吸引外資,而是也可以通過收購外資品牌或技術來增加上海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國內城市化和製造產業轉移加速

在新一輪國家發展戰略中,國家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重心逐步向內地移動,隨著全國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內地省市產業配套能力的提高,加上勞動力、土地資源的比較優勢,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具有較好的條件,今後沿海地區汽車產業的低端環節向內地轉移將成為一種趨勢。

上述情況將對上海汽車產業帶來顯著影響。因為伴隨著全國城鎮化水平和沿海地區居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消費者的從眾消費心理、年輕人消費的習慣以及二三線城市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改善等,都將對汽車市場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汽車消費作為消費增長的熱點將保持繼續攀升的勢頭,有利於汽車市場的擴大,汽車的產銷增長率將繼續保持“十一五”以來的高速提升的趨勢。但與此同時,隨著上海勞動者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汽車產業如果無法實現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提高,那麼,上海汽車企業將麵臨著有利於企業發展但不利於上海經濟發展的困境。

三、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提速

“十二五”時期,上海將進入“四個中心”建設的功能全麵提升階段,雖然,直到目前,國家隻批複了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意見,但“四個中心”的基本框架仍然是完善上海城市功能的根本。因此,此處的“四個中心”建設仍然是國家戰略,是國家對上海城市功能塑造和提升的要求。長期以來,上海的汽車產業支撐了上海經濟增長,帶動了要素集聚,促進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發展,為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和經濟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因此,在“十二五”時期,上海汽車產業需要緊緊依托上海智力資源較豐富、商務環境較規範、城市開放度較高以及世博後續效應釋放帶來的發展潛力,進一步提升上海汽車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品牌的拓展能力以及新能源汽車的開發能力,走出一條資源集約利用、高端要素支撐的發展之路。

第二節“十二五”時期上海

汽車產業發展機遇為了能夠對上海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做出可靠的判斷,本部分將就未來五年有利於上海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說明,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的基本內容。

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驅動汽車市場擴張

進入新世紀以來,曆經10多年的努力,我國汽車產業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成就,並成為國民經濟中頗具影響力的支柱性產業。具體來看,2000年我國的汽車產銷量還僅有200萬輛,而2010年我國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產銷量均超過了1800萬輛。2009年汽車工業增加值占GDP的2.1%,稅收占全國稅收總收入的6.71%。然而,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汽車普及率已經很高。目前,世界千人汽車保有量平均水平100輛/千人左右,中國2009年為48輛/千人,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據有關部門的估算,預計到2015年國內汽車的消費量將達到2180萬輛,中國汽車消費將占全球汽車總消費的20%左右。另據《2008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藍皮書》預測,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水平將達到每千人100輛以上,而2020年至2030年10年間汽車保有水平又將增長近一倍。

在此期間,上海的汽車產業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近兩年,上海汽車產業同樣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仍然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2009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800億元,占上海工業總量的8%;完成汽車產銷187萬輛,上汽集團旗下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整車企業的產銷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超過18%;其中,自主品牌轎車7萬輛,約占全國13%。

必須看到的是,伴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和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上海汽車產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機遇。突出體現在以上汽為代表的上海汽車產能迅速擴張,上海在全國的汽車銷量將會迅速增長。預計到2015年,國內前12大汽車企業(包括上汽、一汽、東風、長安、北汽、廣汽、奇瑞、比亞迪、華晨、吉利、江淮和長城)的產能計劃達到3250萬輛的規模。

二、全球汽車產業格局變化驅動汽車產業國際化

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全球大型汽車集團均遭受重創。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甚至一度麵臨破產的危險,而豐田汽車也大規模收縮了產量計劃。在此情況下,上海汽車產業在國家政策的強力帶動下快速發展,產銷量迅速提高。這對於國外汽車巨頭而言,無疑是一個良好的投資地。目前,許多跨國汽車公司紛紛在上海建立起新的全球性生產基地,這對於國際化經營意識很強的上海,將顯著地推動其汽車產業的國際化進程。

總的看來,在“十二五”期間,上海汽車產業在推進國際化進程方麵麵臨著三大有利條件。一是全球資產價格在全球經濟複蘇的背景下出現了調整的態勢,為我們的企業“走出去”開展收購兼並降低了不少成本。我們可以利用資產價格相對比較低的時機收購我們開展跨國經營需要的資產。二是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使得國內企業到海外收購兼並業變得更加有吸引力,美元在中長期走軟的前景也使得上海企業走出去的成本變得相對低廉。三是發達國家在汽車等行業的對外投資和產業轉移已經進入尾聲,在這些產業領域內的FDI向外流出的增長幅度正逐漸下降,而我們的這些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並且有了技術和資本優勢,可以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比如,近期上汽在海外建立了多家公司,並以近5億美元的價格參股美國通用0.97%的股份,開拓了多元化國際經營的新思路。

三、環保與政策壓力驅動上海汽車產業自主創新

目前,全球科技革命正處於孕育期,這使得我們可以與發達國家在諸如新能源汽車、複合能源汽車的研發上處於相對平等的起跑線上。因此,在“十二五”時期,中國汽車產業將進入自主創新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上海汽車產業搶占新能源汽車以及新型汽車材料戰略高地的重要階段。對上海來講,“十二五”時期發展新能源汽車、加速自主創新麵臨著三大機遇。

第一個就是世博機遇。需要強調的是,上海世博是上海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重大機遇,尤其是低碳燃料汽車。新一代“上海牌”燃料電池轎車重返人們視線,與千輛新能源汽車一起服務上海世博會。上海世博“零排放”的用車帶給上海崇尚低碳、崇尚綠色的用車環境。在世博期間,世博會用新能源汽車在數量和質量上達到了國內的一流水平。是上汽為上海世博會提供的新能源汽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