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產業,通常被認為是幾大產業中產業鏈最長的產業。汽車產業鏈的核心主要包括產品技術開發、采購和物流、汽車製造、銷售服務四個方麵;汽車產業鏈上遊涉及鋼鐵、機械、橡膠、石化、電子、紡織等行業;汽車產業鏈下遊涉及保險、金融、銷售、維修、加油站、餐飲、旅館等行業。本章主要分析上海汽車產業鏈的核心內容,對部分上海汽車的前向和後向關聯產業略作分析。
上海汽車產業對上海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帶動作用。從第三章的分析可知,作為上海支柱產業的上海汽車製造業,2010年成為上海工業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之一,在上海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章重點分析2010年上海汽車產業的運行狀況,以期對2010年上海汽車產業整體運行狀況進行較為全麵的分析,主要包括上海整車製造業、零部件製造業、汽車研發、汽車保有量、汽車銷售和出口,以及汽車金融情況的運行狀況。
第一節整車製造業
2010年上海整車製造業發展迅速,產量、產值繼續突破2009年的最好水平,再創新高;在產量產值均大幅上升的背景下,上海汽車市場仍然保持著全國汽車市場中的龍頭地位,為中國汽車市場的繁榮發展貢獻巨大。
一、整車製造業分析
(一)整體情況
2010年上海整車產量快速增長。1998年以來,上海整車產量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趨勢,尤其2008年之後,隨著國家相關政策效果的逐步發揮,中國和上海汽車市場在2010年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在2009年井噴式的增長後,2010年上海整車產量繼續迅猛發展,全年整車產量為169.89萬輛,比2009年增加54.86萬輛,同比增長高達43.88%。而上海整車產量的增長速度波動較大,1998年至今經曆了兩個波動周期,2008年以來則進入了增長快速周期。2009年和2010年上海整車增速均高達40%以上,如此高的增長速度有助於鞏固上海整車製造的領先地位。從產量及其增長率來看,上海製造業已經進入了健康發展階段。
2010年全年每月產量都較為平穩,除了2月份之外,其他月份的產量均在12萬輛之上;1—4月份月度產量波動較大,5月份之後,月度產量則呈穩中上升的態勢。其中,11月份的月度產量最高,達16.20萬輛,又一次刷新了月度產量的最高紀錄;12月份有所回落,但仍高達15.91萬輛。從月度汽車產量的同比增長率來看,增長率的波動情況明顯高於產量的波動率:與產量的波動類似的是,1—4月份月度汽車產量增長率波動也高於後麵月份的增長率,1月份同比增速最快,高達87.85%;2月份有所回落,3月份又快速增長;4—11月份則一直在25%—40%之間波動;12月份則有較大程度的回落。2010年上海整車產量快速上升主要在於:一是全球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回暖;二是國家刺激政策效果的逐步發揮;三是汽車製造業作為上海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其產業地位在上海工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也是政府大力支持發展的重要行業;四是中國消費者消費理念的變化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與汽車價格變化後的穩定形成了另一重疊的交彙點,為購車熱潮推波助瀾。
2010年上海整車產量月度產量表現與全國表現基本一致。盡管1—4月份月度產量波動幅度較大,但全年中國整車月度產量基本呈上升趨勢,且12月份全國汽車月度產量最高,達到195.36萬輛;與全國情況類似,是1—4月份上海整車月度產量也是波動幅度最大,之後則呈較為平穩的增長趨勢,不過上海整車月度產量於11月份達到全年的最高值16.20萬輛。上海整車月度產量的表現與全國表現的一致性表明,上海汽車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全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是與整個中國市場息息相關的,兩者保持著較高的協同性。
從汽車企業產量來看,2010年上汽集團以360.02萬輛的產量蟬聯榜首。2010年全國汽車產量前十位企業的名單仍未產生變化,但各個企業的位次則有所變化:上汽集團汽車產量仍遙遙領先於其他汽車集團,領先於排名第二的東風汽車93萬輛;東風汽車和一汽集團仍處於膠著狀態,但2010年東風汽車產量高於一汽集團;長安汽車產量上升較快,進一步縮小了與東風汽車和一汽集團的差距;北京汽車產量增加落後於其他四個汽車集團,不過位次仍然保持不變。奇瑞、廣汽、華晨、江淮和比亞迪則處於第三梯隊,位次與2009年基本不變。作為上海的一家汽車企業,上汽集團的領先優勢無疑從一個方麵反映了上海汽車企業的競爭力;且從產權關係來看,上汽集團通過兼並重組山東、廣西、重慶等地的整車製造企業,在全國進行布局加深了上海汽車產業在全國的影響力。但同時也要看到,盡管目前上汽集團的領先優勢還是比較明顯,但與長安汽車、東風汽車和一汽集團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且四個企業中上汽集團的增速最低為31.01%,長安汽車發展勢頭迅猛,高達56.07%。而華晨、奇瑞和江淮汽車也以較快速度增長。隨著其他汽車企業的發展壯大,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上汽集團麵臨的同業競爭可能會越來越大,這也會反映在上海地區汽車產業也將會麵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從全國汽車的地區分布來看,上海汽車產業在全國的地位又有所上升。2010年上海汽車市場占全國汽車市場的9.08%,略高於2009年的9.06%。與此相對應的是,2010年上海汽車產量在全國排名又有所上升,以169.89萬輛的汽車產量在全國各省區中排名首位,產量高於排名第二的吉林高出2.47萬輛。2008—2010年上海汽車產量在全國排名中連年上升,從2008年的排名第三躍居至2010年的排名第一。
2010年全國各省市汽車產量前十位的地區排名位次發生了變化。一方麵,全國各省區汽車產量排名前十的地區沒有發生變化;處於第一梯隊的地區仍然是上海、北京、廣西、重慶、吉林、湖北和廣東七個省市,但北京則從2009年的排名第一降至第五;吉林則異軍突起,從2009年的排名第六躍升至2010年的排名第二。另一方麵,地區間競爭明顯加劇。首先,是來自現有汽車強省市的競爭在加劇。第一梯隊地區間競爭尤其激烈,上海、吉林、重慶、湖北和廣東五省市間產量差距逐步縮小,上海地區產量僅高於吉林2.47萬輛;而吉林、重慶、湖北和廣東的增速又快於上海。其次,是來自一些新興汽車市場的競爭。近幾年來,廣西、山東等新興的汽車製造區域逐漸興起;而各省市均將汽車產業發展作為本省市的支柱產業。因而,可以預見中國的整車製造產業競爭將會日益加劇,且開始進入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二)轎車生產情況
轎車一直在上海汽車生產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上海汽車產量的構成來看,轎車一直都是上海汽車產業的主打產品。1999年以來,轎車占汽車的比例均維持在94%以上,2009年以前該比例一直都高達98%。2010年上海轎車占汽車比重有所下降,全年上海地區生產轎車159.77萬輛,比2009年的122.46萬輛增加了37.31萬輛,同比增30.46%;2010年上海轎車產量占上海全部汽車產量的份額為94.04%,因而上海轎車的快速增長是上海汽車製造業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由於上海也逐漸開始注重商用車發展,因而轎車產量占上海汽車產量的份額處於下降趨勢,但所占比重始終維持在90%以上的絕對優勢上。轎車的生產在上海汽車生產中發揮著異乎尋常的作用,因而專辟一節分析轎車的生產狀況。
2010年上海轎車生產與上海汽車生產表現基本一致,全年產量呈逐月上升趨勢。1—4月份轎車產量波動幅度較大,之後月份轎車產量則處於穩中上升的趨勢。除2月份之外,全年的轎車月度產量均在12萬輛以上;與上海汽車生產有所差異的是,12月份上海轎車產量達到了全年的最高值15.34萬輛。2010年上海轎車產量增速保持著下降趨勢,且12月份的同比增速最低,為10.79%;1月份同比增速最高,為82.11%。
2010年上海轎車月度生產與全國轎車的變化趨勢基本吻合,均呈穩步上升態勢(圖410)。12月份全國轎車產量達到最高值102.89萬輛;同月,上海轎車產量也達到了最高值15.34萬輛。全國轎車產量增長迅速,月產量均高於60萬輛;上海轎車月度產量也呈快速發展態勢,月產量均高於8萬輛。上海轎車產量約占全國轎車產量的六分之一,因而全國轎車產量的快速增長也是上海轎車產量迅速增加的結果。
上海轎車製造業在全國轎車製造業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麵,上海轎車生產優勢比較明顯。從2009年全國轎車產量前十位的企業來看,上海轎車生產廠商仍占據兩席:上海大眾和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以92.22萬輛的年產量繼續居於首位,年產量比2009年的69.72萬輛淨增22.50萬輛,同比增速達32.26%,產量高於排名第二的一汽大眾7.37萬輛;上海通用則以51.27萬輛的年產量位居第六位,位次較2009年提前了一位。前十位企業中上海轎車廠商占據兩席,且排位比較靠前,這是上海轎車生產在全國轎車生產中領先地位的真實寫照。從同比增速來看,2010年上海大眾同比增速高達32.26%,上海通用同比增速也達到28.50%,均高於平均增速。另一方麵,上海轎車生產麵臨的競爭壓力也會逐步增大。2010年轎車產量前十位企業發生了一定變化,廣州本田從2009年的第8位跌到了2010年的第12位,一汽豐田則進入了前十。緊隨上海大眾之後,對上海大眾步步緊逼;北京現代、東風日產、上海通用、奇瑞汽車、長安福特、吉利汽車、一汽本田等轎車廠商之間的差距不大,處於膠著狀態,隨時有可能會被擠出前十的位置。與全國汽車市場一樣,未來的轎車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上海轎車生產保持著非常大的優勢。由於各省區汽車產量的密集分布程度存在較大的差距,因而轎車生產的布局在省區之間還相對分散。2010年全國各省市轎車產量前十位的地區與2009年保持一致,上海、廣東、吉林和重慶仍位於前四位,其他六個省市的排名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從區域分布來看,長三角地區麵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環渤海的北京和天津則2010年全國轎車產量前十位地區產量及增長依然入圍,兩省的產量加總達到了125.77萬輛。但總體來看,中國最為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轎車年產量均超過了100萬輛,通過區域產業集群的模式迅速提升規模經濟效益。作為長三角轎車生產的重要力量,在上汽集團和南汽集團攜手之後,上海汽車產業在轎車領域的競爭力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但同時也要看到,其他省區的轎車生產能力均有大幅提升,且陝西、山東、福建等地的轎車生產增速均高於100%,上海轎車生產仍然需要未雨綢繆,在鞏固現有優勢的基礎上,還需應對可能增加的競爭壓力。
二、整車製造企業分析
(一)生產企業
2010年上海整車製造企業沒有發生變化,與2009年一致。上海汽車整車製造企業6家,分別為:上海大眾、上海彙眾、上海通用、上海申沃、上海華普、上汽股份。
(二)企業分布
目前,上海已經成為中國規模最大、體係最完整、技術最先進、配套最完全的轎車生產基地。位於嘉定安亭國際汽車城的上海大眾生產基地、位於浦東金橋出口加工區的上海通用生產基地、位於金山楓涇工業園區的上海華普生產基地,未來還將在寶山和臨港形成上汽集團自主品牌的生產基地,最終形成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拱衛中心城區、輻射長三角、麵向全國的產業布局體係。
(三)重點企業分析
1 上汽集團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簡稱上汽集團)是上海汽車產業發展的主體力量。主要從事乘用車、商用車和汽車零部件的生產、銷售、開發、投資及相關的汽車服務貿易和金融業務。2010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3133.76億元,同比增長124.42%,若扣除合並上海通用報表的影響,同口徑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約42%。
2010年,上汽集團國際地位繼續上升。2010年上汽集團在我國率先突破了整車300萬輛大關,繼續保持國內整車銷量第一;再次躋身全球前十名的汽車集團,名列第八位;世界500強排名有望進入200名以內。2011年,上汽集團將全力躍上年產400萬輛的新台階。
2010年,上海汽車在整車產銷邁上新台階,業績實現大幅增長的同時,深化建設自主品牌,積極提升國際戰略合作層次,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司全年整車銷量達到358.3萬輛,同比增長31.5%;乘用車銷售227.9萬輛,同比增長41.9%;商用車銷售130.4萬輛,同比增長16.6%。成為國內首家年銷量突破300萬輛的整車大集團,在全球汽車行業的銷量排名也從2009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8位。上海汽車“高起點、差異化”自主品牌發展策略成果顯著,自主品牌業務將成為新的盈利增長點。2010年,公司自主品牌乘用車全年銷量突破16萬輛,同比增長78%,在中高端自主品牌中名列榜首。
上海汽車不斷深化國際戰略合作,提升國際經營能力,積極拓展新的盈利空間。2010年,通過參與通用汽車上市發售普通股的認購、共同進軍海外新興市場、聯合開發新一代高效動力總成係統、新能源汽車等合作項目。上汽、南汽合作三周年喜訊頻傳,南汽集團和東華公司實現扭虧為盈,上海大眾四廠當年盈利、發展迅猛;上汽與通用公司合作開發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共享知識產權;參與了新通用IPO申購;合資成立上汽—通用印度公司,共同開拓國際新興市場。上海汽車穩步提升戰略合作層次,積極擴容公司未來的發展空間。
2 上海大眾(VW)
2010年12月26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大眾”)迎來了企業發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產銷量雙雙突破百萬大關,成為中國汽車工業史上首批躋身“百萬輛俱樂部”的乘用車企業,年銷量僅次於上海通用,成為全國乘用車市場銷量亞軍。
雙品牌戰略的穩步推進,為上海大眾的市場開拓增加了重要砝碼,使其在產品、渠道等多方麵都得到了有效補充,完善了企業對整體市場的覆蓋率。2010年上海大眾品牌旗下六大品牌車型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市場表現,銷量均在各細分市場名列前茅,而且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憑借“天賦卓越,跨越格局”的超群實力,途觀(TIGUAN)上市僅9個月累計銷量已近7萬輛;朗逸(LAVIDA)的月銷量穩定在兩萬輛以上,2010年已累計銷售近25萬輛,是當之無愧的A級車市領頭羊;擁有靚麗造型和先進科技裝備的全新Polo和新途安,也於2010年12月18日上市。據統計,截止12月26日,上海大眾VW品牌今年的累計銷量已突破80萬輛,超過了上海大眾2009年全年的銷量總和,實現了創曆史紀錄的跨越式成長。
依托於產品係列的不斷優化升級,上海大眾斯柯達品牌的體係競爭力在2010年得到了極大提升。明銳(Octavia)係列推出了優化升級的新明銳,並新增了節能環保車型新明銳(GreenLine)綠動和高性能版本車型新明銳(RS);昊銳(Superb)係列新增了更具節能環保性的1.4TSI車型;晶銳(Fabia)也推出了產品係列和價格體係更加優化的2011年度車型。統計數據顯示,截止12月26日,上海大眾斯柯達品牌今年累計銷量已達到20萬輛;其中,明銳銷量近12萬輛,昊銳逾4萬輛,增幅均創新高。
3 上海通用
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由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通用汽車公司各出資50%組建而成。目前擁有浦東金橋、煙台東嶽、沈陽北盛3大生產基地,共4個整車生產廠、2個動力總成廠,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重要領軍企業之一。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理念,上海通用汽車不斷打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目前已擁有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等品牌,共二十多個係列的產品陣容,覆蓋了從頂級豪華車到經濟型轎車各梯度市場,以及高性能豪華轎車、多用途汽車(MP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SUV)等細分市場。
從誕生之日起,上海通用汽車就胸懷“國內領先並具國際競爭力”的遠景目標,建構起基礎堅實、有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級企業。上海通用汽車2005年、2006年、2007年連續三年銷量在國內乘用車市場排名第一。上海通用汽車也是唯一一家連續6年當選“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的汽車企業,堪稱中國汽車工業的重要力量。
2008年,上海通用汽車啟動“綠動未來”全方位綠色戰略,以“發展綠色產品、打造綠色體係、承攬綠色責任”為核心,通過科技創新,不斷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好性能、更低能耗、更少排放”的綠色車型,並積極發揮業務鏈龍頭作用,帶動上下遊共創綠色產業生態係統,以實現企業自身、企業與行業、企業與環境的和諧永續發展。
上海通用汽車不斷以豐富、差異化的產品線和高效優質的服務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成為“多品牌、全係列”汽車公司。公司生產的汽車覆蓋了頂級豪華車、高檔車、中高檔車、中級車、大眾普及型轎車及MPV、SUV等寬泛的領域,且各係列車型均含有多項先進技術,在安全性、動力性、舒適性和環保方麵表現優越,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中處於領先地位。
2010年上海通用汽車銷量達103.90萬輛,同比增長達到42.8%,刷新了傳統乘用車企的年度銷量記錄,成為全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2010年上海通用汽車旗下三大品牌進一步完善產品布局,產品力與品牌力、服務力實現了同步提升。別克品牌全年銷量55.00萬輛,同比增長23%;雪佛蘭品牌全年銷量47.16萬輛,增幅高達73%;凱迪拉克品牌共銷售1.74萬輛,取得了139%的高增長率。細看103.8萬的銷售數據,產品結構和銷售質量也相當健康。在占國內乘用車七成比例的中高級車、中級車、小型車和大型MPV四大細分市場,上海通用汽車均有不俗表現,旗下多款新一代主力車型領銜各細分市場,以突出的產品設計和科技性能深受市場歡迎。
第二,別克品牌以昂科雷、君越、君威、英朗GT及英朗XT等新一代全球產品成功打造全新的別克形象。1—12月別克君越、君威累計銷售達18.4萬輛,同比增長49%,以高級轎車與“中高級前驅性能之王”的差異化定位持續領跑中高級車市場;2010年陸續上市的別克英朗XT、英朗GT累計銷售超過8萬輛,別克凱越年銷量超過22萬輛,以不斷細分的產品布局在競爭激烈的中級車市場上名列前茅;別克GL8全年銷售5.2萬輛,同比增長30%,公商務MPV領先地位穩固。
第三,雪佛蘭品牌成長迅速,五年來品牌知名度從最初的55%提升至99%。2010年雪佛蘭超過47萬輛的銷量已經占據了五年累計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一躍成為中國市場上麵向年輕人和年輕家庭的主流汽車品牌。旗下主力悍將雪佛蘭科魯茲創出全年18.8萬輛的優異成績,在新一代中級車細分市場脫穎而出;雪佛蘭新賽歐以超過13萬輛的銷量踐行了其進入更多普通家庭的使命,上市第一年即成為高檔緊湊型車細分市場的桂冠新星。再加上年銷量超過9萬輛的雪佛蘭樂風樂騁,雪佛蘭精品小車陣線穩居小車市場份額前列。
第四,凱迪拉克在豪華商務轎車賽威SLS和2011款全新SRX出眾表現的助力下,成為國內增長勢頭最猛的豪華品牌。隨著凱迪拉克賽威SLS 2.0T的上市,凱迪拉克有望以深厚的品牌底蘊和領先的豪華科技在2011年釋放出更大潛能。
三、整車製造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上汽集團股份在上海整車製造乃至全國的整車製造中均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上海的一家特大型企業,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汽車產銷量繼續位居首位。2010年上汽集團汽車產銷量均超過350萬輛。2010年上海地區銷量為168.94萬輛,而上汽集團整車銷量達到358.3萬輛,同比增長31.5%,是整個上海地區整車銷量的兩倍還多。因而本節選取上海代表性企業——上汽集團股份,分析上海汽車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判斷上汽集團股份的盈利能力,從而對上海汽車行業的盈利能力以管窺豹。
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營業收入快速增加。2008—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營業收入一直呈快速上升趨勢,尤其是2010年更是呈爆發式增長。3年時間內,上汽集團股份的營業收入從2008年的略高於1000億元,到2010年上升至3133.76億元,同比增加124.42%;營業收入3年來增加了2100多億元,是2008年的3倍多。2010年營業收入的爆發式增長與國家和上海市出台的相關政策效應逐步發揮,以及海外市場持續回暖是密切相關的。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速則呈連年加速,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上汽集團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速較慢,當年僅同比增長1.44%;之後,世界各國都實施了經濟刺激政策,隨著政策效應的逐步凸顯,集團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也快速上升,2010年更是達到了124.42%。上汽集團股份營業收入的快速增長,與其在全國範圍內的吸收合並是分不開的;因而單純分析營業收入還很難判斷其盈利狀況,接下來進一步分析上汽集團股份的淨利潤情況。
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的淨利潤也急劇增加。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實現淨利潤228.33億元,較之於2009年的81.08億元,整整增加了147.25億元,同比增長了181.61%;盡管增速遠低於2009年的1053.81%,但2009年的高速發展主要是因為2008年基數小,2008年為負增長,從而使得2009年數值較高;整個上海汽車製造業全年創造利潤為582.85億元,上汽集團淨利潤就占到了整個上海汽車製造業利潤的五分之二。從上汽集團股份的淨利潤情況來看,整體上該公司淨利潤呈快速上升趨勢,除了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淨利潤為負,2009年和2010年分別實現較高的利潤。實現淨利潤從2008年的負8.5億元上升至2010年的228.33億元。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實現的高額淨利潤從一個方麵表明該公司已經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隨著盈利水平上升,上汽集團股份的實繳稅額也呈逐年上升趨勢。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實繳稅額為120.05億元,同比增長520.10%。在短短的3年時間內,上汽集團股份實繳稅額從2008年的10.92億元上升至2010年的120.05億元,3年時間增加100多億元,增長了11倍多;這也從一個方麵反映上汽集團股份正處於快速擴張期。與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情況相一致,上汽集團股份實繳稅額增長率曲線也持續上升。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盡管公司上交稅金保持著與2007年持平還略有上升的水平,但公司業務增長還是受到了較大的影響;2008年一季度同比增長8.59%,二三季度均為負增長,分別為-3.81%和-4.45%,四季度增長較快並使得2008年同比小幅增長0.6%;2008年全年上交稅額增長率為近三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危機深深影響了公司的上交稅額。2009年上交稅額為19.40億元,同比增長77.31%。隨著世界經濟持續回暖和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2010年上交稅額增長率高達520.10%。上汽集團股份為上海汽車製造業上交稅金的大幅增長貢獻巨大。
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在營業收入、淨利潤和上交稅金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何?通過選取淨資產收益率(ROE)和總資產報酬率(ROA)兩個指標,全麵考察上汽集團股份的盈利能力狀況,以此判斷該公司發展的健康狀況。
從總體來看,上汽集團股份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曲線圖走勢均呈持續上升趨勢。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來勢洶湧,上汽集團同樣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深重影響。2008年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雙雙走低,並於2008年第四季度跌至近年來的最低點,分別為1.82%和0.66%;2009年和2010年,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則一路上揚,分別於2010年四季度達到近三年來的最高點,分別為25.28%和14.7%。
前文分析表明,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長迅速,均為近三年來的最好水平;而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報酬率在2010年也表現良好。因而,無論從絕對指標還是相對指標來看,上汽集團股份盈利能力都有所上升。作為上海汽車整車製造的翹首,2010年上汽集團股份盈利能力的上升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上海整車製造業盈利能力的提高。
第二節零部件製造業
一、上海零部件製造業發展現狀
上海汽車零部件及其配件工業總產值一直呈上升趨勢。2006—2010年上海零部件及其配件工業總產值呈直線上升態勢,總產值從2006年的654.82億元上升至2010年的1607.90億元,且2010年上海汽車零部件及其配件工業總產值是2006年的3倍左右,5年時間產值淨增了953.1億元。從上海汽車零部件及其配件工業總產值的增長情況來看,同比增速呈V形變化:與上海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一致,由於2008年爆發了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因而2008年上海汽車零部件工業總產值增長率也急劇下降,降至近幾年來的最低點16.95%;隨後,隨著經濟狀況的逐步回暖,增長率又急速回升,並於2010年達到近期的最高點36.90%。但上海汽車零部件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始終為正,且始終維持在16.9%以上,較高的零部件工業總產值增長率保證了上海零部件工業總產值的持續快速增長。
上海零部件製造業在上海汽車製造業中的地位一直較為穩定。2006—2010年上海汽車零配件及其配件工業總產值已經占據上海汽車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占上海汽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一直維持在44%以上;尤其是2008年,盡管中國汽車業受到金融危機的較強衝擊,但由於零部件製造業的產業特征決定了零部件製造業波動要小於整車受到的波動,因而2008年上海汽車零部件工業總產值占上海汽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降反升,並達到了近幾年的最高值52.37%;2009年和2010年所占比重則較為相近,分別為45.76%和44.64%。上海汽車零部件產值占上海汽車總產值的高比重說明上海汽車零部件已經成為上海汽車製造業的重要支柱。隨著國際汽車零配件產業逐步向中國轉移,上海作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的窗口,自然成為國際汽車零配件企業青睞之地。隨著中國日益成為世界汽車製造基地,上海汽車零配件產業應該抓住產業轉移的契機才能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競爭能力並在全國範圍內擴大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