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不敢問問題。一、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問題;二、怕在老師麵前暴露自己的無知,影響分數;三、再次驗證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知識隻是一個工具、一個裝飾、一個自己都不相信的模糊記憶。竟然有學生輔導員對新生說,你們盡量背,考完就忘記掉,不然無法應付接踵而至的課程。清華大學怎麼能讓這些不懂事的孩子扮演大人的角色,在學生內部流傳一些不入流也不正確的觀念,培養了一群自以為是的井底之蛙。
清華的學生還有一個特色。正是因為當年高分考進清華,受到了很大的獎勵,從此就對分數特別感興趣。學生之間,以分數作為一切評價標準,有了高分就高人一等。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喜歡動手,因此也不善於動手,這難道是中國“勞心者治人”文化影響下的對發號施令的向往而非具體動手做事?
不但千方百計逃避動手,還會去恥笑動手的同學。為什麼會這樣?首先,中國傳統士大夫的形而上觀念,根深蒂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很多老師也不知道如何動手,由小學到大學一路因循下來。再者,現代的電腦普及,又有很多網路新貴產生。這種弄不壞、不必負責任的玩具,反而給了他們很大的動力。還有,動手的分數通常不好評價,老師會送分。學生花很大勁學習動手,不如一個計算所得數字的成本效益高。
這些清華的大學生像是會考試的文盲,不但對知識不感興趣,對文化也十分陌生。雖然可以隨時琅琅上口一些專有名詞,似乎學習了很多。但細究之下會發現,他們就像“文化大革命”時的樣板戲,架勢十足好看,內容簡單易懂,卻不深刻。我必須要說,這不隻是清華大學一個學校的責任而以,應該是全體中國人的責任。我必須呼籲大家來救救這些孩子,把他們的思想緊箍咒拿掉,讓他們開始思考。
複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還認為,當前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心態,與當前教育過度注重知識傳授,輕忽人的根本德性培養,部分教師心態功利、浮躁,缺少“身正為範”的自覺自律有關。“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對個人、對整個國家、對人類的責任感。如果學校教育隻注重知識,不重視德性培養,那麼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國外專家曾進行一項調查,發現中國的中學生選擇大學專業時,絕大部分都是聽從父母意見或者教師建議,很少基於個人興趣。而國外學生正好相反。他們認為,中國學生在今後的國際競爭中將缺乏持久的競爭力和創新動力。也就是說,中國的大學生從他選定專業的那天起就已經注定了輸掉競爭的結果。如果較真,輸掉競爭的開始還可以繼續向前推到每個中國人出生的那一天,因為我們從父母到學校再到社會的教育思維、方式,都隻講牢記知識而不講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學習文化、運用文化、創新文化。學生除了按部就班會做作業外,沒有思想、沒有價值觀念、沒有活動能力、不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甚至沒有這個年齡應有的微笑——“每周一早上7時,我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們。十五六歲的年紀,他們卻時常一臉沉重,沒精打采。想想等待著他們的一周五天生活,每天在教室裏從早坐到晚,麵對的就是一道道題目、一份份試卷;從高一到高三,所有人生活單調劃一,隻為了考大學。想想都沉重,怎麼能興奮開心?”複旦附中校長鄭方賢如是說。
中國人有一個喜歡也習慣使用的詞——解放,雖然讓人覺得有點漸漸生疏的感覺,但對於現在的青少年學生,這兩個字似乎具有全新的含義。
對所有準備參加高考的青年學生來說,高考的最後一天,無疑都是他們的解放日,而對那些練習做得不夠多、題目背得不夠熟、不喜歡填鴨教育又迫不得已報名參加高考的學生,高考結束的那天則是他們的哀悼日,也許真的就會演變成他們一生悲哀的開始。
說句“二代”們不喜歡聽的話,現在的大多數大學生,雖然有超越他們父輩1倍以上的智力和聰明,但僅有10年前的職業水平、20年前的價值觀、30年前的國民素質、40年前的學習精神、50年前的求生技能……信不信由你,就算是他們去當一個工人,也不一定會比農民工更優秀!在這裏絲毫沒有貶低農民工的意思,而是僅以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農民工為例來說明我們今天的大學生是多麼的缺乏自主的動手動腦能力,不少人甚至連這樣的意識都沒有,而隻是希望天上如期掉下他們所希望的各種各樣的理想餡餅來。
當然,我們不能將這樣的責任全部強加在新一代青年身上,作為父母、作為教育、作為教師,能不能以及敢不敢於承擔這種欠缺與不足的責任,才是更為關鍵的。
錢學森“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世紀之問,其實最應該捫心自問和最接近解題前沿的,還是那些正在忙著各種各樣學習和考試的學生自己——教育能夠改變你的隻是很小不部分,要不斷改變和提高自己,還得依靠自己潛心修練、發功聚力。
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背後,也許潛伏著一種別樣的杞人憂天。
2011年8月,湖南一大三學生為了試驗自己剛買大眾CC的提速感,在自己還沒有取得合法駕照的情況下,駕車出行並以時速大約100千米超速,結果將人行橫道上的兩行人撞到。事發後,其不是停車查看被撞者的傷情並采取相關救援措施,反而順勢駛入對麵車道逆行並一路闖紅燈逃逸。
悲慘的還不止這些,他的父親堅稱自己僅是一個配送中心底下的職員,有兩套單位分的福利房,“我們家裏不可能給他28萬去買車”,也不知道其子買車首付的7萬元錢從哪來。言下之意,不外乎是想撇清這個大學生肇事者與富二代惡名的瓜葛。
第三天,記者卻證實汽車並非以7萬的首付款加貸款購買,而是:“他當天看完車後就刷卡將車提走了,就在當天,付的是全款。”同樣的,“配送中心底下的職員”也被記者調查出分別是注冊資金為80萬元的某食品總公司聯銷配送分公司以及注冊資金為5000萬元某國際招標有限責任公司的法人代表。
這是又一個物欲橫流產生的悲劇還是缺乏誠實秉性的謊言導致的必然的悲劇?
當今中國即使讀了大學也不能令肉體生成遵紀守法的理念、養成誠實守信的人格,當然也就不會形成一種現代文明生長的文化生態。
無為的教育,培養出大量無良知、無誠信、無道德、無規矩、無人格的隻爭著先富起來的社會精英廢品,而這些成為了廢品的社會精英和中流砥柱,順勢又將自己先天不足並具有嚴重缺陷的文化遺傳給了富二代們,從而使教育更加顯得蒼白、無為和亂象頻出。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上過學、讀過書,但是,中國人卻也越來越多的好像沒有受過教育!在中國隻有百萬大學生的時候都未必如此,而當中國擁有的教授、高工、博士都遠比早先大學畢業生都要多、全中國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將達到2億這樣一種輝煌之下,反而是越來越多沒有文化、沒有受過教育的景象在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