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發展的中國,忙到什麼程度?為了出人頭地忙得隻知道挖空心思去賺錢,而忘掉了這個世界根本是由人和人性組成的。
社會上除了機關和一些行政命令外,承擔教育功能的媒體基本上都在娛樂至死,裏裏外外都忙著賺錢,別的單位和機構也基本不再扮演教育的角色。家庭教育中的大多數,以財富效應來衡量教育的得與失,至於怎麼做人絕對是要讓位於怎樣賺錢的。學校居然成了最沒有教育的地方,對學校的評判不是它的教育理念和理想,而是學生晉升更高一級學校的成績在地區的排位,而對教師的考核,也基本上都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中心。
接受真正合格的教育錘煉,是今日中國國民最欠缺、最必須的一種人性鑄造。沒有錢,隨時都可以去找,而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知道為什麼要做一個人、怎樣去做一個人,這樣的運勢隻要在從人生接受教育一開始就被旁邊,那就很難再補回來。當你活著的價值觀定型為唯錢是圖、物質至上的時候,你就會為這個成為人上人的最高境界奮鬥而排斥對自己人性的修煉。最令人難堪的是,沒有受到有效教育的國民,在成為新的父母之後,他們一樣隻能用這種人生觀和價值論去左右下一代所受的教育,這就決定了無效教育的繼續遺傳。
有沒有和能不能施行先進的教育,決定著一個民族能否獲取一塊高瞻遠矚的墊腳石,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文化先行的動力所在。而文化才是國家和民族戰無不勝的力量本源。
如果說20年前的中國,還有一個共產主義理想的信念可供追求的話,那麼今天,在絕大多數國民的骨子裏,隻剩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夢想了。你可以不同意這樣的觀點,那麼,請你告訴我——什麼是當今中國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致選擇的除金錢、財富、地位、名譽以外並為世界認同的價值觀和共同信念?
對成天忙碌的青年來說,不是雷鋒死了,而是造就和維持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那種信念生態的文化死了。年青的生命,更像是一個為錢而忙而勞累而打拚的果實被命運踢來又踢去。
教育的沒落所造成的危害,也許不能拿出一個單一而令絕大多數國民信服的推測。但是,不斷出現的極端和負麵樣本,卻明白無誤擺在那裏,隻要你想刨根問底,無疑都會得到教育無為的答案。
中學生在課堂裏聽不懂課,隻能靠自己在家裏“自學”,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是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在課堂上根本就不敢問老師,也不敢承認自己沒聽懂。因為,我們的教育從來就是單向的、填鴨式的,沒準老師反而以為聽不懂的學生真是笨到家了呢。
這可能是個別和極端,也沒有拿來在這裏當典型的意思,但是,希望有機會讀到這種表述和知道這種現象的讀者,如果也聽到和經曆過被此類教育環境、教育思想、教育實踐左右過,那也便算是實現了一種自動歸類。
在本書第二稿寫到這裏的時候,傳來某省會城市最受熱捧的高中入學師生見麵的第一天,很年輕大概20多歲的班主任,也不忌諱家長們的在場,威嚴的宣布本班紀律——凡是打罵老師的,一律開除!而且不問緣由也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可是,他並沒有接著宣布,如果發現老師打罵學生,學生也有權向有關方麵反映,就好像學生根本就不配有這種權利似的。正是這樣一種特權、不平等、高高在上的教育教化出來的新新教師所具有的文化,才使得扭曲的中國教育一再批處理結下一茬茬苦瓜學生來,而那些有幸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的繼承者,自然又會將這種扭曲更加變本加厲的一腳踢還給社會——這就是教育循環往複阻滯中國思維與文化的現象之一,也是當今青年一個個都跟著變成扭曲的忙果的原因。
別扭之下,青年學生也多了一種叫做留學的選擇,盡管選擇的高門檻足以剿滅90%的這種夢想。在如潮的海歸迅速變成海待的零和預期下,留洋的大潮依舊一浪高過一浪,這樣的趨勢,凸顯的還是中國教育在可以預計的時間裏難以培養出世界一流優秀人才的不自信。
從2007年以後,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出國,而如今,到國外讀高中已是流行趨勢。上海的四大高中,80%的學生都有考過SAT或者是Alevel的經曆,也就是說他們都攢足了出國的要件。這是一家專門從事留學中介的老板的高興。
據統計,1978年-2008年的30年時間裏,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共為141.7萬人,而其中的2000年-2008年,就有108.32萬人,占了總量的76.44%,也就是說,有超過2/3的人是在2000年以後出國的。毫無懸念的是,未來幾年出國留學人數仍然還會隨著中國人收入增長繼續高速增長。
2008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出國留學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興旺。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有834萬應屆高中畢業生,而其中報名參加高考的實有750萬人,也就是有84萬人沒有參加高考,放棄了進入中國大學深造的可能,這一年,出國留學人數又淨增4.95萬人,達到22.93萬;2010年棄考人數接近100萬,因出國留學而選擇棄考者達21.1%,留學人數繼續增加5.54萬人,達到28.47萬人,比上年增長了24%,同時,低齡學生出國留學人數創下近年來的新高,赴海外讀高中的學生比往年增加兩到三成,高中畢業參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學的學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2011年度,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33.97萬人。截止2011年底,中國在外留學人員總數約142.67萬人。
可以預計,未來10年內,中國出國留學者仍將逐年刷新紀錄——沒有最多的,隻有更多的。
一些家長甚至將子女送到國際化學校就讀,視這種時尚的選擇為感受外國先進教育理念的機遇和預演。
做一個國際人,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是中國融入世界並領世界之先的優秀知識分子和社會大眾的大趨勢。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國留學的青少年毋庸置疑還將以兩位數字的增幅繼續為國外教育產業做出巨大貢獻。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寧願花費幾十萬、上百萬也要送孩子走出國門接受非中式教育成為流行和時尚的時候,不也說明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製、教育評價機製失去了信心?
2008年前出國留學141.7萬人,再加上至2011年的數據,總人數就達到227.07萬。按照教育部的統計,從1978年到2011年底,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81.84萬人,也就是有140多萬青年才俊流出,海外的78.5萬,相當於38所北大或清華的在校生。
即便是北大、清華,也沒有逃脫成為其他著名大學基礎人才搖籃的宿命。而讓人不能淡定的是,這種花費了30多年時間也沒能走出體製的繈褓大學,在不能承擔為中國崛起培養大量頂尖人才的同時,將那些自己培養出來的優秀的“世界兒童”送入了發達國家的懷抱。我們究竟該用“世界的中國”還是“中國的世界”來描述和記錄一個即將到來的和越來越清晰的中國崛起呢?
我們說教育阻滯中國,正是這種嘔心瀝血的培育、筋疲力盡的投入眼看要熬到開花結果的時候,卻眼睜睜看著最豔麗的花朵和最豐腴的果實都移植到別人的田園裏去了。
中國和中國人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投資,好不容易培養出幾個優秀人才,可最後中國卻被自己的精英遺棄——就個人而言,留洋人的價值和未來肯定會得到更好的設計和別樣的實踐,但是作為一個為教育付出巨大努力和投入的國家以及做出巨大的財富與公平犧牲的國民,也許並不能讓希望國家強大、生活幸福的國民收獲和共享應有的回報。
由於觀念、體製、教育的落後,文化的欠發達等原因,活生生就這樣將國和家從到底接受什麼樣的教育上割裂開來。(全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