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自動化解放了人的一些勞動操作,但生活又將它們轉換成了另外一些新的操勞。譬如,不斷找工作,不斷換著地方租房住。新的操勞同樣讓新一代青年忙個不停。
教育做不好必修課,連青年的迷茫都會長不成熟。
且問那些已經畢業、正在就讀以及準備為高考拚搏的學生們,你為什麼要選擇讀大學?
其實,讀不讀大學,青年學生並沒有多少排列可供選擇。讀大學,畢業之後就是就業艱難,職業競爭壓力極大,如果不是富二代、不能“我爸是XX”,那就得忍受“零月薪”等盤剝。與其這樣,如果不讀大學,還能節省好幾萬鈔票。
可是,如果真不讀大學,你就會缺少讓你以主流的身份受到社會尊敬的那麼一張紙,而幾乎所有的機構和單位,都會不屑一顧打發掉你所有的求職企圖,絕大多數單位的人事專員,可能看到大學校名空白後翻都懶得翻一下你對自己的評價……這種入職怪狀,直接造就了企業即使開出高薪也招不到技術工,而大學畢業生即使不要工資也找不到單位接收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怪狀。有人不假思索以為,這是中國教育中缺少職業和技術要素造成的,沒錯,麵向就業的教育的確就是這塊短板,但根源卻在於我們社會發狂的追求和渲染接受高等教育唯一和必須的人治文化,以為讀不讀大學就是成龍成蟲的劃分標準。最根源的因素,還是中國文化骨子裏對勞動的鄙視,認為動手的技能髒累差,凡事聽命於人,而隻有動動腦、張張嘴、伸伸手的“勞心”“治人”,才是通往人上之人的必由之路。而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均附和而且積極主動傳承、渲染並不斷放大這種傳統文化。
大學生學的是什麼他未必清楚,反正目標隻是拿到這個學校頒發的文憑,而今後的大部分都得仰仗這張文憑的效力。要是真的沒有一張文憑外加一堆證書,除非是你家自家開的公司,絕對不會有哪個收留你打工,除非你當雷鋒不要工錢。
這一點,絕對如假包退。隻是文憑至上也招架不住被“零月薪”、“負月薪”打個落花流水。
2011年春節剛過的一場招聘會,青島港集團需求的80個裝卸工崗位,引來600多名大學生報名競爭,其中不乏手持雙學位的高材生和211名校的學生。
這本沒什麼好奇怪的,大學生去當裝卸工也沒什麼稀奇,早些不是也有大學生畢業後去做饅頭、賣肉、開出租車甚至掃大街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花了幾十萬家財接受教育十多二十年,到頭來隻是入了個用不了所學知識的職業,這樣的教育付出的確太過奢華,早知道如此,還不如去學點實用技術。相對於不少剛解決溫飽的家庭而言,與其竭盡全家之力去讀大學並得到如此的結果,那還是不讀的好。
大學畢業生盡管麵臨著畢業就等於失業的難題,但多讀點書總是件好事,仍然是左右中國教育發展的主流意識。
問題不是受過高等教育就一定要也一定會實現“勞心者治人”的理想,而在於讀了那麼多年的書、花了那麼多的鈔票,到頭來學的東西竟然落得個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重起爐灶,早知這樣,當初為何不設好專業、選好專業、學好專業?現實發展著實太快,快得連不斷改革的教育都跟不上。
越來越提前做打算、作安排的就業準備,慢慢的就快要從大學生剛入校的那一天開始了。每年臨近畢業,社會和校園裏熱鬧的大學生畢業應招應聘,依舊火爆和人山人海,隻不過缺少了當初的激情與期待。“就業難”三個字,深深烙在畢業生的心底,也掛在了中國不少人的嘴上。
為了實現就業,國家有關部門和大學畢業生自身,可謂窮盡了所有智慧。花樣不斷翻新甚至百出,隻是無奈中國這艘大船要想將教育文化的船頭掉個方向確實極不容易。大學生就業難難題的解決,還需耐心等待。
當然,這僅相對於旁觀者來說,對那些已經或者臨近畢業的學生而言,任何等待都是無法用耐心作為要求去修煉的。於是,新的迫不及待又生出一些新名詞出來——零月薪、買經曆。
某高校大三學生為了到畢業的那一天能夠更加順利地被單位錄用,提前參加了在校園舉行的招聘會,向麵試官提出一個從未有過的要求——願意每月付1000元給用人單位,到該單位進行就業性學習,以求得具體工作的相關經曆。
針對這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創新,誰也沒有想到,還有1年才畢業的發帖人,早已進入知己知彼的境界:“90後還沒有告別校園,就已經感受到就業的壓力。我不得不在大三就開始為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但是我已經去了十幾家公司麵試,結果都因為我沒有相關工作經曆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這讓我們這些麵臨畢業的大學生們陷入一個困局和怪圈:沒有工作經驗就找不到工作,可是找不到工作就永遠不會有工作經驗。”
也許是為了顯得更有誠意和競爭力吧,在別人以“零月薪”為“殺手鐧”謀取一份可供積累工作經曆、經驗的職位來繼續學習的時候,他卻冷不防來了個“程咬金”式的拚殺——倒貼費用買經曆,以求“打好基礎”,加大“為自己的前途投資”。
與法律所規定必須付給勞動者“最低工資”的要求相悖的“零月薪”之所以甚囂塵上,其實完全不是即將成為勞動者的大學生的“心甘情願”和“無私奉獻”,而是情形所致,實屬迫不得已。2010年,北京團市委等單位曾聯合發布過當年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表明在具有專科和本科學曆的青年中,能夠接受零月薪的人數比例已經不低,分別達到18.5%和20%。這種被迫的接受更像一種緩兵之計,調查體現了工作就是為了吃飯的必然聯係,因為大家能夠接受零月薪限度相當窘迫,最短為1個月,最長也隻有半年。
顯然,這些讀了20年書的大學生,並不比沒有機會隻讀過六七年書的農民工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充其量隻是個職場嬰孩。這倒不是因為接受教育錯了,而在於他們雖然讀了大學卻還是沒有足夠能維係生存的文化。真不知道人為什麼要從動物中單列出來給自己冠以高級動物的稱謂。
“973”首席科學家、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教授對當今大學生的認識遠比別人深刻——酷熱的上海,高校學生少不了熱議學生宿舍是否該裝空調。但錢校長遇到的情景卻讓其哭笑不得。
暑假期間的一天,錢旭紅深入學生宿舍竄門。35°的大熱天,一學生宿舍裏4個同學的床上,僅一張床上鋪著涼席。
錢旭紅問:“大熱天為啥不睡涼席?”學生的回答特真誠:“懶得換。”繼而一人解釋道:“再過不久,天氣就會涼下來,到時候又得換回棉絮,很麻煩,還不如現在堅持一下算了。”
針對這樣的狀況,媒體調侃道:生活懈怠不過隻是撕開了大學生懶散狀態的一角,但學生們絲毫不認為這樣的“宅”有問題。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同樣表現出一種“宅”的思路。
遺憾的是,我們的大學和教授竟然不知道有這麼種“宅文化”的存在和流行,對勞動的鄙夷、對生活的懶惰,已在當代大學生中初露端倪。而更加可怕的則是,大學們精神與思想的懈怠和懶惰。
我們一起來看看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教授程曜怎麼說清華的那些高材生和未來社會的精英們——
我們可以在清華大門口的街上,看到有些對紅燈視若無睹的清華學生,一對對牽著小手闖紅燈,悠哉悠哉漫遊過街,可以讓百輛車子緊急刹車而不以為意。難道這就是我們要訓練的新中國一流大學生嗎?被慣壞的清華學生,他們一樣具有全世界中產階級斤斤計較的特性,卻又不肯好好學習。總以為考上了清華,就能當總書記了。隻要穩紮穩打,不犯大錯,總有一天能飛黃騰達。知識的殿堂,不再尊重知識,正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恥辱。
我們在這裏舉出一些實際的例子,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有些學生不要知識。大部分學生上課的時候,隻留意老師放了什麼資訊,可能要考什麼。很少理會一堂課內所教的內容之間的關聯性。這件事非常容易證明,隻要上課明白說出的一句話,好像會考,他們就會回答。如果需要綜合兩句話的推理思考,他們就不知所措。即使心裏明白,也不敢把心裏明白的事情寫下,或者盡量寫的模棱兩可,多拿一點分數。如果不給公式,學生不會算,也不敢推導公式。這樣的態度,不正是明證。他們上課,不理會老師推導公式的思路,大都死記最後公式的結果。上學期我上完光學,考試第一題如下:“如果你的近視眼很嚴重,不戴眼鏡能看清楚顯微鏡的影像嗎?”這樣的問題,100個修課的學生,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會答,還有四分之一答錯。這個問題,起碼清楚表現了兩件事:一、課本裏沒有的他們不會;二、他們不看顯微鏡,也不看望遠鏡,隻會使用全自動對焦的照相機。也許還有其他的原因,不過有一點我確定,他們不會將上課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