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大學虛火(1 / 3)

2010年12月19日的一次教學實驗,顛覆了東北農業大學28名師生的人生軌道。這次以活體羊為對象的動物實驗,解剖、觀察、肢解,幾個班級輪番上陣。不意外的是,羊貢獻了它自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幸的是,它不知道自己攜帶的布魯氏杆菌讓一半與它親密接觸的師生嚴重感染,落下關節痛、乏力,嚴重者還可能因此喪失生育能力。

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意外事件,直到2011年9月新學期開學時,才被媒體報道。

1996年成為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的東北農業大學,這次犯了實驗用羊“沒有被檢疫”的低級錯誤。也可能,自其1948年創建以來的所有試驗用活體,都未經先行檢疫這樣的程序,要不就是雖有程序但根本就隻走過場——遺憾的是,這次終於被布魯氏杆菌暗算了。

請允許我鬥膽一問:德高望重的大學校長們,到底什麼叫大學?

寫下大學虛火這四個字,不是因為全球大學排名的前100裏麵鮮見中國大學的身影,而是中國火旺的大學表麵難掩那些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學校在文化坐標上的凋零——小學、中學轟隆隆的考試戰車推進到大學門前,然後一切就功德圓滿不思進取了——招得越多,畢業後的就業難就越是凸顯,而另一麵卻是企業招不到工、不少博士和碩士前去應聘也被用人單位搖頭謝絕。

這些結果當然不全能全由大學來背黑鍋,準確點說,這是大學文化的過錯、教育不力的過錯。一個缺少文化核心特質的大學教育,怎可能擔當起弘揚文化的責任並成為發展和創新文化的先鋒?

擺在中國麵前的教育,最為緊迫的似乎有兩個。一個是對大學生的教育,一個是對已經成年公民的再教育。中國夢寐以求的世界一流大學以及稀缺的作為崛起杠杆的創造能力,其實都是在大學這個學生思想走向成熟和自我的階段被最終被泯滅的。

如果要問中國的重點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在哪裏?我們從網友曬出的情景中找到一個對比——

哈弗大學圖書館:淩晨4點鍾,一片燈火輝煌,幾如滿座。

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滴水成冰、雨雪交加備戰考試的那幾天,學生們淩晨4點多鍾在館外排成綿延數百米尾不見首的長隊等待入館。場麵像春運般壯觀。

中國人的感歎隻是,原來哈弗也這樣用功?原來,中國也有這樣用功的大學生?

同樣的時段,卻是一幕完全不同的場景。一個在溫暖中潛心攻讀,一個在緊鎖著的館外餐霜飲露。一門之隔,正是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的距離。

有人因此自豪,說中國學生特別好學、特別能吃苦,可我卻要說:中國教育正在垂死——眼睜睜看著數千學生在寒風中等待若幹小時、空耗時間排著長隊而不能入館——這還算是搞教育的高等學府嗎?對學生如此渴望的求知都熟視無睹,不為所動,還有什麼臉麵去吹噓學校的學習氛圍濃厚、去讚揚學生們一心向學?為什麼學校的應對隻采取了“維穩”的措施,安排幾個保安到現場跟隊維持秩序,而就是不能提前或者通宵開放圖書館呢?

同樣的,換一個角度,那些孜孜以求的大學生如果真的潛心向學,又為什麼不以此向校長或者館長提個建議,希望圖書館早點開門甚至通宵不用關門呢?可悲的大學,隻教出了連索取知識都理直氣壯不起來的小綿羊。

大學之間的差距,其實不是學術水平的差距,而是校長的差距、教師的差距和學生的差距的綜合,歸根到底是一所學校教育觀念、教育理念和教育習慣與手法的差距。隻有當校長成為真正的教師、教育家而不是角逐更高官階的政客時,他有可能用教育的精神去審視、去理解教育的神聖,用對未來對後代負責的擔當去踐行去加以弘揚。

中國教育的大學情結在頑強的執著中顯得足夠偏執,以至於盲目的丟掉、弱化、無視了職業教育好長一段時間,就像顧此失彼的胡椒麵不夠撒而總是出現的帶著傾向與偏好人為指定那樣,也是個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形。

這種不成熟並不令人吃驚,也不讓人感到奇怪。奇怪的倒是,為什麼眾多模式高度雷同而且不斷反複,就是不能凝結成為一種教訓、經驗抑或文化,以讓後來者不再重蹈覆轍。

30年的高考,已經烤蔫了中國青年的求知欲望,為考試而背下那些模式題,也就成了中國教育的循環往複。20世紀50年代初期讀夜校、學文化、練技術的盛況永遠成為了曆史,而今早已不見苦練技術的青年;20世紀80年代“為振興中華而讀書”全民求職熱望的暴漲,同樣也一去而不複返。大學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倍增的結果,反而是中國公民科學素養才提高了那麼少得可憐的一二個百分點。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大張旗鼓的大學擴充擴招、“兩基”評估驗收,竟然對全民科普的貢獻一樣忽略不計。

曾幾何時,以重視教育出名並以此作為最光彩麵子的中國,忽然發力要打造更多更大更好大學,也要複製美國的大學之夢而不再輸給美國。

於是,教改的車輪加速運轉,一大批大學改名、擴招……好不熱鬧。

可是,幾屆畢業生從大學走出來,才知道那些每個學校幾乎都競相開設的炙手可熱熱門專業,並不能將一個靠著解題進入大學的年青人,一夜之間就打造成自動獲得知識、技能和稀缺的創造力的有素質的現代國民。

有個大學生,2010年剛畢業,好不容易在南京找了份月薪1000多一點的工作,然而入不敷出。沒辦法,隻好白天上班,晚上出去撿垃圾,自力更生賺點生活費使自己堅強活下來。不料時近年底,遇到感冒,兜裏仍然沒錢,隻得咬著牙,繼續在夜裏去撿垃圾。可能由於聖誕節前夕氣溫陡降,衣服又穿得少,病情加重,才靠著銀行門口坐下想休息一會,後麵就記不得發生什麼了。幸虧被一巡查的城管及時發現,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在警官詢問了解情況時,當事人提出,希望不要公開自己畢業的學校,更不要讓家人朋友知道此事,說自己“丟不起這個人啊”。餓暈?病暈?冷暈?多麼艱難的時刻,還在考慮保全自己母校的名聲和自己的麵子,隻是自個兒拎著編織袋悄然離去。

如果說大學畢業需要晚上去撿垃圾才能活下來不是教育的無能或過錯,那“我丟不起這個人”,難道不是教育無為的結果嗎?

相信這是一個極端的事例,並不代表更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也有不少,他們為何沒有凍暈在街頭?而農民工工資更低、謀生更為不易,為何不見廣大農民工去撿垃圾補貼日用?

大學沒有教給畢業生更多的職業技巧,作為時代的驕子沒有令自己習得自立的本領,都是這個事件的成因。換句話說,那些沒有被寒潮凍暈、沒有被低工資擊倒的大學畢業生,難道就可以高枕無憂或者幸災樂禍了。能慶幸的隻是——還好,那個人不是自己。

大學生什麼時候開始成為比較脆弱的一族,我們沒有去做考證。但是,大學生因為一點小事就殺人、跳樓、凍暈之類的新聞還是時時有得廣播的,這實在讓人懷疑,昔日的天之驕子也成了弱勢群體嗎?

固然,以弱勢或者強勢來劃分人的類群,顯得不夠平等也缺乏尊重,但事實上的存在又使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從原來大學畢業就等於有了一份傲人的好工作,到如今還要靠最沒技術含量的撿垃圾這種方式來維持生存,實在是有點天壤之別。究竟是社會拋棄了大學生還是教育教廢了大學生?抑或兩者都不是。

我們說大學虛火,並不是說大學太多多到過剩。而是那些揠苗助長式的大學擴招,隻是重演了一遍其他行業的急功近利,而非大學教育功力修煉到了家。

高等教育改革時常被用來作為強大武器的一個數據,就是大學毛入學率為5%,離教育現代化標杆起限的30%,還差25%。這個數據不外乎想說,中國高層次的基礎、技術與研究性現代教育,是多麼的嚴重不足。而沒有人去思考,即使大學毛入學率達到30%,又怎麼保證基礎、技術與研究性教育自動實現現代化呢?就算表麵上達到了那種現代化,也未必能畢業出高層次的人才來吧。

顯然,很多時候,這是將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質簡單的當成必然的真理了。譬如,始於1993年的大學合並,很多組合都由行政直接指揮順利而迅速得以實現,而一些實力不濟大學夢寐以求進入“211”的願望,也因為“壯大”而順利實現。幾所大學通過算術相加的方式增重,就打破了原來突而不破的“211”門外僵局。這還是人多好辦事的又一次翻版。

就像大路上智能的紅綠燈總是為車多的一方首先開亮綠燈那樣,中國各行各業的“紅綠燈”也是以“多”或者“大”來作為首要條件的。

高校擴招、合並、做大,製造了中國高等教育欣欣向榮的假象,假大空的教育文化不但拆毀了原來大學、大專、中專等科學布局,而且還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近乎放棄了與製造相關的各級職業教育,加上各種各樣從一會走路就開始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音樂、繪畫、樂器、體育、英語等等不著邊際的興旺發達,就組成了教育對中國的立體忽悠。

1998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隻有108萬人。1999年“摸著石頭過河”嚐試擴招了52萬人,一舉增加50%。如果把這個數字放在13億人這個分母上,小菜一碟都不是。然而,如果將之組編為每校一萬人的新大學,那就相當於一年之間就有52所萬人大學在中國拔地而起。摸到了這塊舉世無雙的定心石,接下來就是繼續以年擴招年均超過30%的速率飛速壯大,好一派隻爭朝夕的氣概。10年之後的2008年,高校畢業生總數就達到了559萬人,10年增4倍,成為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也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從來沒有以後也不會再出現的倍增新紀錄。

假若你熟悉始於1958年被稱為“大躍進”的那樣一段曆史,你肯定能從這種創新中尋找到與50年前一模一樣的好大喜功文化的突變基因。

不以為這樣的行為足夠瘋狂的,唯有教育本身。所謂的理由,一樣多如牛毛。

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占總人口的比例為百分之八九十,美國是百分之六七十,日本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也高達48%,而中國連9%都不到。這還是2010年的數據。

為了加速發展,中國教育忘掉了當年“大躍進”的痛,搭上了急功近利的快車,恨不得三下五除二將13億人每年隻有區區108萬大學生的恥辱掃入曆史的垃圾箱,把這個沒有文化的印痕翻過來埋入地下,不讓它再見天日。

即使10年畢業生暴增加4倍,而較之於13億人的巨大基數,大學畢業生所占比例仍然不到0.43%。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63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百分比隻有0.48%!這意味著,如此強勁的擴招,也隻能提高幾個百分點而已。顯然,受過高等教育人口量的擴充的實質意義,遠遜於國民素質真實有效的提升。

在校生連1%都不到,說明中國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且還少得太可憐!

如果要達到60%的水平,那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還要以這樣的速度持續增長很多年才能夠實現。這是中國最大的現實之一。因此,將大學生包括受過就業培訓的青年培養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合格的人,才是更重要的。這遠比計算中國需要和能夠培養出多少萬大學生都更有意義。

大學生的多寡,並非是社會和人的文化、技術、能力、文明程度等的唯一指標,不論從以人為本出發還是從經濟健康發展出發,人才和就業的多樣性與領先性同樣重要,培養覆蓋所有行業和層次的人才,遠比擴招本身更重要。

任何人固有的大腦細胞所決定的聰明,是不需要大學來培養的,大學隻需要發掘那些聰明裏蘊含著而還未被激活的創造潛能。實際上,隻要能培養出一個青年健康的人格和追求先進文化的特質,每個人都會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斷學習,找到適合自己並且喜歡從事的職業或者純粹為了糊口的工作,而絕非唯有讀過大學的天之驕子才能活得更好。社會的發展創造這樣的機會,完善的製度奠定機會公平,大學隻需向國民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識和文化成長服務。

大量的大學生一畢業就無業,這不是大學擴招帶來的災難,而是大學教育缺乏層次、學科劃分不到位、貪多求大、教學水平不高、學生沒學到實質性的知識以及不注重自身能力訓練、個性拓展等等造成的。

最近10多年來,中國經濟熱點不斷被市場和政策牽著鼻子東拓西突,而一直缺乏整體的、係統的、全麵的、均衡的產業發展理念,抓著什麼就大幹快幹什麼,看到什麼就認為那個最為重要,想到什麼什麼就成為重中之重……大學熱門專業的快速轉換,正是國家發展重點、抓手等頻繁更替左右下的被熱門。一說要大力培養各類經濟人才,所有大學就步調一致爭先恐後開設國際貿易、財會、金融、稅收、工商管理、市場與營銷、醫療等專業,千校一麵火爆登場;接下來又是一波與法學相關專業的風生水起、風光無限;隨後的文秘、人力資源、廣告、新聞、物流、電子商務、房地產管理等等接踵而至相繼登場,無不狠狠秀上一把;期間,與計算機運用有關的學科一樣顯得汗牛充棟,時下的影視、策劃、藝術、表演、傳媒、動漫、設計等流行還是炙手可熱……隻要研究一下大政方針的走向,基本就可把握住未來若幹年高等學校熱門專業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