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迷茫,在於圍繞行政魔力公轉的自我感覺良好和沾沾自喜。
隻有將教育確定為全民的一項義務和福利,中國教育才有可能最終走出這種迷茫。
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深入的中美基礎教育交流,讓美國人看到了中國教育勤學、守紀、刻苦、整齊劃一的震撼,參加在中國實地考察的美國教育家們幾乎毫不猶疑的一致認為:未來20年,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超過美國!
中國的教育長官和校長們也在一旁信心爆棚。
然而,20多年過去,中國教育的現實走向,卻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在國內讀大學而選擇留洋,越來越多的校長選擇去美國取經、考察而不是對存在的問題刨根問底。
如果說20多年前中美教育的交流是一次誤解至深之後的肝膽相照,而美國對中國教育的驚歎繼而發出狼來了的危機呼喚卻也在無意之中忽悠了中國教育一把,那個時候,攜著如雷貫耳的“振興中華”的文化革新氣勢,大有後來居上的初生牛犢不怕虎之氣概。
但是,就在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好、教育投入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多到就業都發生困難的時候,我們卻得到一個與20年前的希望完全不相同的結果,非但中國教育沒有超越美國,而且,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難道中國教育真的中了美國“超越論”的魔咒,抑或被“超越論”忽悠到了停滯不前的地步?
新階段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目光基本上都鎖定加大投入上,分食GDP4%這個不大也不小的數值,一直都沒有得到兌現,這自然成了中國教育最大的心病和奮鬥目標。
中國教育投入不夠是個公認的事實,但中國教育的根本肯定問題絕不是投入不夠。不要說4%,就是每年再拿出GDP裏麵的1萬億人民幣投到教育領域,中國教育與現在4%的數值都不能兌現的實質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也無助於改變課餘教育文藝化、高等教育空洞化等不入流。沒準,那些增加的投入可能最先被用來拆除顯得陳舊的大樓而攀比修建新的大樓或者圍牆、大門並栽種名貴的鮮花和樹木呢。畢竟,錢再多也不能解決觀念不到位、文化落後、理念短缺、價值錯位等軟問題。
因為教育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怎樣去體現教育的價值,也不知道未來中國發展的教育需要是什麼以及以什麼樣的路徑去實現。教育的行政化不僅僅是校長們有了幾個對應的官階、學校參照行政的體製來運行,更重要的是教育失掉了自己獨立的特性——文化先遣、批判與爭鳴的超然。
中國強大與否的關鍵,根本還在於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全過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的功能合力,需要從頭開始,重新去認識,教育到底要幹什麼?如果一個龐大的教育體係不能承擔中國走向富強的文化創造與價值觀念更新的作用,而隻是照本宣科或因噎廢食,那投入得越多就越是冤枉。
在中國,一個普遍的讓所有人不知不覺又習以為常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到了九年級,就算完成了“義務”的使命。然而,中國教育最展勁、最有看頭、最輝煌、最具有價值的部分,卻是被大家稱之為高中的那一段。
這短短的3年既然都不義務了,那為什麼全國各地均以極大的熱情樂此不疲?地區示範性高中、全國重點高中、實驗性高中……花樣層出不窮。不外乎是為了多收一些這費那費、多集中一些高考尖子生、有幾個展示本地區教育取得輝煌成就的標本……大量的公共財政投入,再一次集中了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而其他地區同樣的公立高中與作為重點高中的白天鵝相比,隻能像個醜小鴨自歎弗如。
義務教育最大的問題是要體現公平,不作為義務教育的高中、大學等等如果冠以“公立”二字,同樣不能遊離於公平之外。
中國的等級文化在學校也無所不在,而由這種等級習俗和需要發酵而來的不公平,卻無一例外充斥在教育的各個環節——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主管部門、不同性質。唯有打破教育的不公平,社會公平才能夠尋找到自己的彰顯路徑。如果中國繼續缺乏從思想和意識上打破不公平枷鎖的勇氣、遠見和謀略,其他領域表現出來的不公平則會更難打破,更不要說徹底消除了。
平均是中國數千年來一貫追求的文化標的,進入現代之後,中國接納了更先進的公平概念,也始終將方方麵麵的公平作為國家倡導、標榜和追求的一種價值觀和終極目標。但事實上,在現時文化的語境下,要想真正要做到公平卻仍舊萬分艱難。這樣的兩張皮現象,在於中國文化的遺傳基因缺少了現代文化的DNA。
不公平源於無視公平的教育文化,那些使用納稅人的錢財堆積起來的公立學校,似乎更應該走在用具體的教育行為去闡釋公平、弘揚和傳播公平文化的前列,而不能像私立學校那樣一隻手伸向學生索錢,而另一隻手又伸向納稅人要錢。那些無償占據國土並用納稅人的錢財在其上修建起宏偉建築的學校的校長們,搞不好還會進一步以出租、承包學校的食堂、停車場、運動場、會議室之類來創收。
2009年,美國、法國和英國對教育的投入分別占本國GDP的6.22%、6.11%、5.61%,明顯高於中國的4%還不到。光從這些數據來判斷中國教育的投入未與國際接軌,顯然隻看到水麵上冰山的表象,而回避了整個教育的病入膏肓。不容忽視的事實包括,進水的GDP盡管隻拿出去4%,那也全是幹貨哦。
美國、英國、法國的公辦教育,對本國公民基本上不收費;古巴6%的比重還要管從幼兒園到大學所有學生的吃住外加一小點零花。這個百分比所承擔的開支,顯然也是中國教育所不能承擔的——如果將GDP的6%劃給所有教育,恐怕也還是不能向所有國民提供免費的教育。增加50萬億GDP的2%,也就是1萬億。這個錢夠全中國10億人享有免費的教育嗎?
答案似乎很明確。別的不說,光是中國高校負債就將近3000億,1萬億隻意味著還了債務再填下牙縫就差不多了。如果攤到全國大約1300萬教師人頭上,大概每人也隻有7萬餘元。
這是一種視角。
另外一個現實是,雖然中國教育少了與國際接軌占GDP2%的那一塊,但中國教育每年所收的讚助費、擇校費、地方財政款、教育附加費入賬……到底算不算、用不用在教育上,真不知道該怎麼計算了。
中國做什麼事情,都總能找出一大堆理由來證明是正確的、需要的、有道理的、不可或缺的——無論任何事情都會如此自動尋證。遇到誰,都必須這樣去做,因為做事沒有硬規範,很難說就不會遭到別人的反對、非議、詰難,先把理由擺在前麵,興許在需要的時候就能成為擋箭牌。反之,如果要想做成一件事,不舉證、不設想好應對的答辯詞,就有可能半途而廢。
在中國,幾乎找不到沒有堂皇理由和借口的非個人行為。
在教育領域,怪事顯得過於多發,中國教育愈來愈顯得封閉和遠離社會實際,也越來越為社會和非教育界人士所不知和不屑。“學而優則仕”助長官本位意識,便是一例,而且從小學開始就耳濡目睹。
據中國之聲報道,2011年春季新學期一開學,湖北黃陂前川六小四(1)班的63名學生中,就有一半人榮任為班幹部——1名班長、10名值日班長、4名學習委員、1名文體委員和16名小組長……32名學生成了管別人的“班幹部”,開始以“官”的形式操演和實習仕途。這跟一些地方長官多得數都數不過來何其相似。
設立32名班幹部的創造性實踐,是該班班主任老師根據一些家長迫切“希望能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的要求創造出來的。理由是,雖然班幹部隊伍因此顯得“臃腫”,但更多孩子得到了鍛煉機會,哪怕給他們的隻是個芝麻大的“小官”。
而上了新聞的校長同樣為這種創造性洋洋得意:這是一種新的教育嚐試,能提升孩子綜合素養。學校目前考慮將在全校範圍內推廣。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學校不是為所有學生提供德、智、體全麵發展訓練和學習的機構、場所嗎,怎麼能將這樣的鍛煉機會局限於“班幹部”呢?如果真是這樣,那其他31名學生豈不是隻能充當這種特殊訓練的陪襯、陪練、看客?以公平作為自己骨子的教育,其實應該以班幹部的作為去訓練所有學生而不是選秀班幹部特令一部分人勝出。
像這種將學生分成各等,施行等級管理還美其名為鍛煉的惡心,居然也能hold住。其實,就是不說大家也知道,這樣的創意絕非班主任的本意,而是迫於越來越多的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上能混個什麼官當的壓力。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調查下,看看那些所謂的班幹部的帽子都給哪些人在戴。老師喜歡欽定的、上麵打招呼確定的、家長送禮搞定的……對文化的汙染、對人性的褻瀆、對教育的魚肉,其實早就流行了。
抱著陳舊的思維亦步亦趨而不思進取的教育,是不是也要抱怨中國文化一聲:的確傷不起啊。
2011年2月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了教育領域發展的新動向,說是近期將印發義務教育分規劃,通過采取統一城鄉教師工資待遇、明確禁止學校收取擇校費和治理“占坑班”、改革高中階段招生考試製度、鼓勵普通高中將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初中等方式,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