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學校花費了太多的時間,而且基本上都是老師在那裏灌輸,反複做同樣類型的題目以至於完全能將各種題型的樣式和步驟背下來。其實這大可不必,應該下午3點就放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一些別的社會課,或者讓他們嚐試自找一些研究型的作業去做。
中國的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在圍繞高考這跟軸心來運轉,這從一個小生命在娘胎裏形成就開始了。所謂的教育,一切的一切就是考一個好分數!
在分數至上作為取舍的價值下,禮儀被放到了一邊,道德是什麼也沒有人去過問,好像所有的文化就是一個漂亮的分數……不信的話,你可以隨便去問問你所遇到的教師朋友:他們所認為的文化是什麼?沒準,他們大多數會告訴你,文化就是知識,對學生來說就是試卷上的那些東西。就算是有人不這樣認為,但事實上的應試教育就是這樣的。請問,有幾個老師教過學生乘坐電梯要先出後進、坐扶梯要靠右站立、上樓梯要靠右等等細節嗎?
因為許多教師對這些問題本身就不以為然,即使知道該怎麼去做,也未必會在現實中一以貫之。
這當然不能怪教師,即便是教師教導過凡事都要排隊、先下後上、先出後進、行走要靠右側,可他們並沒有說清楚為什麼非得要這樣,沒有說明這種社會規則、要求包含了一種怎樣的價值觀,為什麼我們需要養成這種習慣和自覺。
在中國,沒有那個學者、那本書將行走、排隊這樣的小事作為一種文化、作為一種基本行為準則、作為教育啟蒙的必須、作為一種理論和知識來普及。
連最基本的普世價值都不重視,那又怎能要求以分數來衡量教學水平與質量照本宣科的教師們去傳遞現代文明深厚的文化素養呢?
麵對最基本的文明習慣,而國民則習慣動起歪腦筋來鑽空子,腦筋滴溜一轉,就會得出怎麼不用排隊或者怎樣插隊最有效。反正就是不想排隊。
中國人超多,需要排隊的地方和時候注定比外國還要多,可國民中卻沒有幾個人在心裏自願信奉排隊的文化與價值,夠級別的領導有專門暢通無阻的通道,錢夠多的大款可以弄個VIP盡享尊貴,而那些自覺遵守排隊準則的人,基本上每一次都要被各種各樣的插隊弄成啞巴吃黃連。不少時候,自守規矩就可能意味著被迫放棄,總會有別的人會將你擠出去。因為資源是有限的,機會同樣也是有限的。
不排隊、不喜歡排隊、總盤算著怎樣不用排隊——一樁小事,其實顛覆的是規則和價值這樣的大道理,這樣的習以為常,讓中國所有人對所有規則包括法律,都缺少了必要的敬畏和遵守的自覺,從而事實上改變和構成了中國社會的價值與秩序存在、循環、進化的獨特生態。
如果要以挑刺來證明,我們選擇在中國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顯示出來的排隊問題。
有點意思的是,網友們對世博會感觸和議論得較多的就有排隊。從各種各樣的議論裏,我們窺見中國社會對排隊這種極普通的文明行為有了一次深刻的認識——有人說組織者忽悠遊客,開動宣傳機器讓大家前來,來到門前居然要排很長時間的隊;也有人抱怨圍欄太少太矮,而且不夠緊密,導致鑽欄杆行為屢禁不止,讓那些插隊者占了便宜;還有人說綠色通道後來成了擺設,孕婦幼童也不照顧,大熱的天讓他們排隊幾小時。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排隊一開展就成了組織者最頭痛的大事之一,直至一些場館不得不請出武警來維持排隊秩序,高調規導觀眾逐一排隊、有序入場。這分明是在說,即便大家都在排隊,如果沒有外力進行維持和幹預,那肯定要亂套。
看到世博園裏漂亮的場館前麵那九曲十八折藍白相間的固定隔欄,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一個具有5000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卻在全球性展會上不得不如此這般朝世界亮相。更不是滋味的,還是中國人對此依舊不以為然。根據安排和設計,原本用來引導排隊隊伍而設置的隔欄是柔性的,可以隨時按需調整和移動,那是國際慣例。中國人顛覆國際慣例的結果之一,就是那些固定的隔欄,在參觀人數較少時,你也不得不繞著隔欄走上冤枉的好幾圈。
能不能排隊,會不會排隊,竟然通過世博會成了檢驗中國文明幾斤幾兩的一杆秤。這是全中國誰也沒有想到的。教育怎麼連個排隊的文明行為都教不會國民?
一個看似簡單的排隊問題,讓上海世博會的組織者如臨大敵而被放大成為一個碩大無比的超級難題。可能有人以為這是小題大做,然而,如果組織者真的隻按國際慣例去對待排隊,沒準會發生什麼踩踏事件出來。正是基於中國沒有排隊文化的特色考量,才有了固體欄杆圍成的排隊走廊,才有了武裝警察的執勤,才有了綠色通道被假冒者利用等等給世博會曆史增添新鮮看點的舉措。
那些責怪組織者招徠太多參觀者的批評者,也許並不知道另外一些事實:100多年前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10月9日記錄的入園人數為71.6萬;1970年大阪世博會,9月5日記錄的入園人數為83.6萬。上海世博會10月16日刷新了單日參觀人數的記錄,創造了91.59萬的新高點。這個數據相對於麵積最大的5平方公裏,密度也沒有超過大阪世博會。
新浪網《走讀世博》專題策劃這樣寫道:園區內的現象,隻是園區外的種種社會問題的延續。
上海世博會,檢驗的不隻是普通公民的禮儀教養,隻把目光盯住排隊亂象,實際上模糊了焦點問題。這次世博會,實際上從一個側麵檢驗的是,這些年來政府與公民有沒有建立良性互動的正常關係,公平和正義有沒有成為社會公認的行事準則,城市有沒有一視同仁地對待來自全國城鄉的國民,學校和家庭有沒有把學生當做共和國公民進行培養,甚至,檢驗的是我們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的真實效果……檢驗結果天天在世博園區現場揭曉……隻是,花這麼大代價,來完成早該由社會和家庭完成的禮儀常識教育,真是一打悲哀非凡的代價。
中國與世界文明的差距,很多時候就是那麼1米!雖然許多地方都劃上了1米線,但真正弄清楚1米線意義並自覺遵守的中國人有多少,都還是個問題。
從世界的曆史和發展來看,諸如世博會、奧運會之類的盛大活動,無疑都是改革一個國家文化中落後成分的天賜良機,隻要意識到並準備好徹底告別那些落後的陋習與亞文化,就能夠搭上這輛牽引著加快發展的機車,向著更先進的文化和文明進發。如果我們僅僅看到奧運會、世博會外表不乏輝煌的舉世無雙,而不是從根本上去發現需要改變的落後文化以及與世界文明接軌的不同口徑,那中國人花了相當大氣力來舉辦的盛會可以說是白辦了。而發現不足的真正價值所在,關鍵還得看教育。如果教育的目光和理想仍然停留在卷麵所體現的分數之上,而對這些事關中國未來的先進文化的建設繼續熟視無睹,那就還得多辦幾次才行。
我們說教育害死中國,更多更直接的,是因為教育在標榜功在千秋的光鮮旗幟下變成了一種名副其實的偽教育,眼見中國之種種現實需要而熟視無睹的打醬油教育。從而使得中國人身上的劣根性文化繼續不被發現、不被認識、不被批判,甚至仍舊像從來沒發生過這事一樣。
在每一個“性本善”的幼兒鏈入教育的軌跡後,隻得跟隨當下時尚文化的流行而隨波逐流,教育傳授最先進文明成果與價值的功能因為文化的自宮而盡失。以至於像郵遞員私取隨雜誌附送的小玩意、不假思索將平信郵件當成垃圾,家裝電工布線不認真按照規程處理絕緣問題、公務員本來1個小時可以幹完的工作非要弄上好幾天才能完成等等職業精神的匱乏;全中國至少80%的人行走時成群結隊占據差不多整個道路、上樓與乘坐扶梯根本不知道應該靠右站立……文明行為的缺失、職業精神的淪喪,這些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關的小事,教育都沒有完成教育的任務甚至根本就沒有將其當成一回事。這樣的教育,又怎能支撐起中國的崛起和未來?
要規避教育貽害至深,還得從用文化來改變、更新先進的教育理念開始。
現時中國絕大多數問題的產生和存在,都與教育的理念、文化和技術的落後緊密相關。創造力失銳,就是思維取向一致性和應試教育的結果;人口整體素質不高,相當部分國民連基本的衛生與文明習慣都不能養成,自然也歸功於教育的低能。一邊是幾億中國人擁擠在非個性、無差異技能的求職軌道上低月薪、低效率甚至無力就業,而另一邊卻是少數實驗幼兒園、重點中學、211大學等等打上鮮明的等級和出人頭地烙印,占有了社會大量的資源,更多的學校卻隻能等著從它們的“牙縫”裏剔出一點來才算分到一杯羹,如果要輪到偏遠山區貧困的農村學校,就隻有靜候城市人良知發現後的無私奉獻了。
教育顯然是一種最需要現代理念和先進技術來培育和發掘的廣域文化核心,不可思議的是,有著數千年重教傳統的中國,教育卻成了最落後的領域之一。因為這個領域充滿了與其他領域相比有過之無不及的對等級的崇拜、對金錢的追逐、借打造精英之名玩弄不公、標準和製度嚴重缺失致使教育精神匱乏而腐敗橫行等等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醜陋,才造就了它自身與時代先進文化價值觀絕緣的落後。
如果不是這樣一種迂腐而食古不化的教育,中國完全可以走得更快更遠;如果不是因為這種實質上抱著等級和歧視不放的教育安排,國民們也許會活得更健康更愉快;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不公平的教育存在,也許中國所謂的“三農”根本就無從提起;如果不是唯錢是圖的功利教育,中國學校、教師的敬業精神以及實際水平也許不會用照抄照搬、照本宣科、對牛彈琴來勾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