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Google搜索“打老師”,可排列的結果中“校長打老師”居然最多,有3000餘萬記錄。
雖然巨額的數字隻反映網絡關注以及由此引發的趨勢,並不是說有上千萬老師被打,甚至大家也不相信有超過30萬老師曾經被打過。隻不過,數千年來老師打學生的天經地義、既往不咎和理所當然,在21世紀的中國又有了全新的發展,作為授業釋惑的尊者,老師侮辱學生、打學生變得越來越家常便飯,反之,早熟而尊嚴被喚起的學生也在身高等得到茁壯成長的情況下,具有了更加強烈的贏回來的反抗意識,他們不但威懾老師不再敢輕易下手打學生,而且還反“客”為“主”成為了不可欺侮的高價學校裏的“上帝”,竟然打起老師來了。這是一種正在普遍出現的新現象。
如果走到臨街中小學的門前去調查:您家的孩子被老師打過嗎?我相信回答“是”的也許不會低於40%——如果老師慣用的、輕微的體罰也算“打”的話。其實更多的學生仍然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況,而沒有將這些與被打相關的信息反饋給自己的父母。如果要問老師是否也被校長、學生或者學生父母打過,結論也許並不容易得出——老是被打顯得倍加屈辱,作為師道尊嚴深入骨髓的教師,一旦被打,多半會選擇辭職,以調離的形式息事寧人。不管你承不承認,老師被學生家長打、被學生打,絕大多數都因為老師之前用暴力整治過學生。
如果有誰認為筆者好事無中生有,拿一些臆想得得實例來擺譜,那最好還是請大家都來關心這個問題,自己去調查一下好了。
撇開誰誰會被打不說,單就暴力而言,在最文化、最文明的校園,如今也成了“打”新聞的策源地。這自然也是一種莫名的悲哀。
能找到錢就是能人的價值觀,造就了當今中國做人做事無意識、無標準、拋棄傳統文化優良內核的亂像。大街上動輒出手相向已經較為罕見,在原來和諧的校園裏反而增多,但願這僅是個特例。
擁擠的城市、窘迫的生活,濃縮成城市人幸福感的減退,做人做事價值取向的失落又為莫名之火來了個火上添油,導致一些新的極端取向出來,最終釀成以暴製暴的悲劇不斷上演。打老師、打學生背後,也是利益那根弦繃得太緊的必然——對老師來說,學生不學或者學不好,直接影響到自己的收入,而學生特別是那些交了各種高額費用的學生,卻認為“我出錢在這裏不是讓你來打的”,“難道我們家交了幾大W還不能打回來”。這樣的混賬思維多理直氣壯。
“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價值單行線、一根筋,培育了整整一代物欲橫流的公民,凡事隻有錢一個標準,也隻拿物質的價值來當唯一的尺度,文化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尊嚴的價值甚至做人做事的準則,都被放到了錢和物質價值的背後。
2010年4月23日上午11時35分許,廣東省陸豐市甲子鎮甲子第一中學,因製止考試中不守紀律的學生,該校一語文教師被數名學生和家長群毆致昏迷,左眼瞳孔變形幾近失明,身體軟組織嚴重挫傷,大量出血並伴有積水。
一位2008年到大茂小學任教才兩天的教師,因向要求退校服款的學生家長作了幾句解釋,便被一名家長掄起板凳砸向腦袋,住院兩個多月。
一陳姓老師3年前,在兩個學生吵架而一方家長率30多人打另一個學生時前去阻止,被打掉3顆牙齒。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學生用手機拍到學生處主任在辦公室裏毆打一名姓鄭學生的視頻並傳到網上,時長1分41秒,顯示主任將學生帶入學生處,由兩名保安把守,用腳踢和掌摑來教育學生。
老師侮辱、掌摑學生,肆意沒收、搶奪、毀壞學生物品;學生之間鬥毆;學生挑釁老師,學生家長將學生受到的憋屈、打罵還給老師……這樣一幅實景畫麵,如果不是身臨其境,恐怕很難有人相信。事實上,凡此種種幹柴遇到烈火似的學校暴力的屢見不鮮,一如氣候反常那樣,預示著當今中國教育諸多問題的存在和解決的迫不及待。
當然,把一些與教育僅有絲毫關聯的爛賬算在教育頭上,似乎也不無偏頗。但因為教育是文化中最特殊又最具有能動特質和行為持續影響力的因素,所以,許多問題的症結最終還是歸結為教育的無能、無視、無為以及先天的落後和後天的安於賺錢而固步自封。
美國《僑報》曾以“被挾持”來形容中國教育和學生的“官癮”,家長到學校為孩子“跑官要官”,一些班級“全民皆官”的荒誕現象早已超出外國人對“望子成龍”、“成才”、“重點”、“名牌”、“狀元”、“獎勵”等中國特有的名詞所能展開的理解。
中國式教育,大凡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剝奪了具有年齡特征的各種成長自由,而被迫像走馬燈似的遊走在各種以賺錢為目的的各種助學機構中,甚至雙休日、放假時比在學校上學負擔更重。一直以來,沒人把這當回事。就是幾十年來,幼兒總是不喜歡去幼兒園,就從來沒有教育機構、教育專家正視過,去探究其中的緣由。
學習、考試、排名、拿獎、升學,就是一切的一切和學生被動的等待。隻有到了大學,才會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以至於現在的大學生,雖然讀了4年大學,很多人卻是什麼都沒有學到,反過來讓人懷疑高等教育是不是不斷擴招沒有了質量保證。擴招的急功近利因素不是沒有,但主要還是教育忽視了自然的規律。在國外,讀大學以前,學生都非常自我,沒有家長囉嗦,沒有老師逼迫,沒有你要我學的逆反,更多的是引導而非強灌,雖然課業也繁重,但學習的生態和氛圍卻讓人放鬆和隨意。到了大學,才會變得緊張起來。中國教育正好相反,在人生之初還不懂得什麼叫努力的時候,迷信灌輸和考高分就是成才,卻不知道這樣做的結果,隻是早早透支了本應該增厚努力的未來。
怎樣評價當今大學畢業生,那些公司高管、部門領導最有發言權,但讓人幡然醒悟的,還是當事人大學生自己。認為在大學沒有學到什麼或者學的東西沒什麼用處的,就占了大多數。
“現在的大學畢業生,被委派去完成一個任務,出去找了一圈有的連門都沒找著就又回到辦公室坐在那裏了。”這極個別的現象,還是被我給撞著了,就當成是偶然的偶然好了。那些層出不窮的大學生的暴力行為該不是偶然和極個別的了吧。
鋼琴水平達到10級、在全班87人中成績至少排在前十名的大三學生,怎麼也算是個優秀學生。可就是這樣一個優秀大學生,駕車撞倒人後不但不施救,反而拔刀連捅受害者8刀致其死亡。這樣一個與天之驕子相去甚遠的大學生,雖然無需別人或者學校替其埋單,但一個原本充滿希望的美好人生就這樣被一閃念的自私毀滅掉,實在令人惋惜。這至少提示我們,數十年漫長的教育過程中,由於缺乏對生命認知的教育、人性平等的教育以及健康人格的養成,不能不說是現代教育的缺憾。
決定教育和學生命運的是分數。
分數和博弈,扭曲了學生內心的平衡,使他們喪失掉最後一點學習的快樂、興趣和主動性,除了解題,其他都沒有學到,以至於是眾多的學生,弄不清自己的價值所在,也不知道作為一個人應該勇於承擔怎樣的道義和責任,甚至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與謀生手段,人格缺陷、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康、行為偏執等等變得多發而讓人習以為常。
沒有健康的人格、獨立的思想、處世自立的能力,這些基本的做人要求在十幾年的學校教育中都無解,又怎麼可能要求一代中國青年承擔起創新、超越的大任呢?
中國青年性格與心理的變異,主要是在長期的為考個好分數的學校時期形成的,而社會負麵的影響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導致這些青年對社會正義的入門感受朝著扭曲的仇富、仇恨比自己分數高的同學的方向發展。
中國人特別善於從平凡的現象和數據裏找到一些令自己興奮不已的東西。
教育的自我安慰,在於既承認美國教育的獨特和成功,又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更好,甚至不惜以美國5%的華裔占據了常春藤學府20%的席位來作證。如果真要用這樣的數據來說事,事情反而沒完沒了。繼續的追問包括,占了美國頂尖常青藤大學20%席位的華裔,是不是也占領了20%的高科技、新技術、高收入的席位?不然的話,就是常青藤裏有一半學生都是華裔,最多也隻能證明華裔的好學或者希望鍍上一層金罷了。
中國教育也覺得美國的高等教育裏麵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隻是中國在確立了這種謙虛的學習觀念30年之後,並沒有習得多少真經。不是學習的效果值得懷疑,而是那些更像旅遊的訪問、交流甚至都沒搞清楚到底該向美國教育學些什麼。
與中國截然不同的是,美國也十分在意、在乎中國的教育方式,也希望從中汲取能夠令美國繼續保持強大和領先的新鮮血液。美國似乎看到了中國基礎教育緊抓不放的紮實。
與中國走馬觀花,華而不實大相徑庭的是,美國的取經隻重實效,而且會以最便捷的路徑去完成保持其技術與科技領先的努力。如果中國隻是象形地習得美國教育的淺表並惟妙惟肖的加以拿來和表演,而所謂良好的、優秀的基礎教育又陷入應試與解題的泥潭不得自拔,那中國教育可能就會被一個飛速聚散和演變全球各種領先文化成果的現實所拋棄。
假若這是個天方夜譚,那也是我們自己造就的,因為誰也不會改變我們,誰也不能改變我們。
除非我們自己。
落後的文化釀造了一壇應試的苦酒,打醬油的教育又繼續枯萎了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