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為先的中心論邏輯,得到兩大成果——一個是培養了兩代特別能應試的受令式高材生,他們存在的價值是等待外界的指令並作出行為反應的結果;再一個就是教育本身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隻要不是順應賺錢正向效應的,基本上都被衝淡或者旁置.
說教育害死中國,是從教育的理念和文化所造成的深遠影響維度來認知的。
中國教育落後,主要表現為無處不在的精英教育理念。為了特別培養精英,也就是幫助少數人成為人上之人,而不惜集中配置大量的資源來支撐,來實驗,來重點,致使公共教育投資始終朝著權貴伸手可及的方向傾斜,師資也朝這個方向流動,學生之間的競爭也無一例外向此靠攏。在這種以財富和分數不平等來決定的精英化教育構架中,被拋棄的是青年一代的個性、創造力和窮人的沒選擇。
優秀人才培養取向和優質資源集中配置的教育行政化一刀切,使教育體係行成了一個獨立於社會而自我運行的王國,總是以為自己的設想是最好的、最正確的、最可行的,也是不可更改的。這樣的不思進取本身不但製造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公平,甚至沒有認識和改革這種不公的能力與勇氣,而總是以高考如何如何公平來拒絕承認別的人為的不公。所謂的重點,除了功利化裝扮門麵的需要外,就剩下借改革和嚐試來實現某些集團自身利益的需要了。
這種悖離現代人文教育的理念製造的教育不公,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變成了“不能輸在重點學校的門檻上”,剝奪了更廣大國民平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也掠奪了鳳凰男們最後一根藉此改變命運的稻草,同時也製造了中國人心理和知識與技能的人為差距。一考定終生還毀滅了中國人對文化多樣性的辨別能力而最終扼殺了國民的想象、冒險和創造衝動。
字麵上相當漂亮的素質教育,已叫囂N多年了,可是到現在,也隻是換了一種麵具培養出又一代應試教育的奴隸而已。
怎樣才能真正地從應試教育轉向或者回歸到素質教育、能力教育、想象力教育、人格教育、生存教育、技巧教育、科學教育、技術教育、職業教育、獨立精神教育等個人生存和社會發展必須的人文精神、知識與技能技巧傳授,儼然是中國式換湯不換藥的教育改革的一場大考和核心命題,而絕非高一些去行政化之類解而不決隔靴捎癢的自娛或者安慰式華麗障眼大法。
且不說學校之間、城鄉之間教育的巨大差距以及“你死我活”慘烈的分數比拚,單單是教育主管部門眼皮底下的事實,也被整天冥思苦想著如何實現教育經費達到GDP4%教育家們熟視無睹——
教育的腐敗、教育的沒落、教育的不思進取、教育半個世紀培養不出優秀的國民……在於教育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官僚機構,而這個機構每天為之奮鬥的就是不斷製造新的不公平出來——把學校分成幾等、級別設為幾級、教師分門別類、學生撥為幾堆,然後假借重點、實驗之名,用國民的財富堆積出來富麗堂皇的校園,以此收刮更多的讚助費、擇校費,養育其中富有的教師,由考試高分者和了得的權貴子女分而享之,而不管衰敗的農村有校無師、非重點學校的經費和教師像是小媽生的不能同等對待——除了千裏挑一的重點學校外,其他的都成了可有可無的輔助、妝點和被遺忘的角落。
話又說回來,如果中國不能改變能賺到錢才是發展的簡單思維和直截了當,寄生於社會現實土壤的教育注定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因此,教育改良的希望,還在於首先改良社會的文化。
中國教育的“考而優則仕”觀念、集中優質資源辦成大事的觀念、用民眾的小錢來拉動社會教育大馬車的觀念,最終使教育失去了應有的平等、樹人、價值發現、健康人格、技能技巧等實質內容,一切圍繞錢來運轉,即便以發展、抓教育、培養人才為名,最終也還是會回到找錢、賺錢這個繞不過去的全社會共同無二的價值取向上來。因為,中國教育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主心骨了。
關於這點,全部算在教育的頭上,也太冤枉了教育。其實,教育也是被落後的文化逼良為娼的。
隻不過,逼是一回事,莫奈何被逼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國教師的師德差,也是教育失信於民而屢被詬病的主因。且不說備課走過場、知識陳舊、缺乏對教學技術的研究、不知曉現實發展狀況、課堂不教放學收錢補課、總以為自己比學生高人一等、不將學生當人看而視如托管的寵物和自己能否發財的工具……這樣的狀態,還要打著“再窮不能窮教育”進一步爭搶GDP份額,怎不叫那些提心吊膽的礦工、專幹苦力的農民工、整天髒得沒個正常味兒的環衛工心理平衡?
當然,吐槽的遠不止這些。教師心理的不平衡大家也同樣熟視無睹。同樣的社會中流砥柱,憑什麼非要看著律師、醫生大把數錢而老師就得淪為二等公民?吃幾頓學生家的飯、收幾張購物卡、笑納一點節日禮物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更何況純屬自救的給學生不可了。由此可見文化的連環反噬有多恐怖。
說現在教師的師德差,並不是說教師工資已經夠高,也不是反對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不應該超過4%,而是因為原本堂而皇之的教育自己睜眼看著師德一步步下滑而無動於衷,自說其圓,而對那些喪失基準師德的教師又沒有恒定的逐出機製,少了清理門戶、恢複中國教育神聖和崇高的機製,教育要想回歸拉風的盛況也需很難。
前段時間,聽說一個原來教語文的退休教師,將自己早先的寶馬座駕更換成了法拉利的卡宴。倒也不是眼紅,隻是覺得這退休教師的補課也太來電了。不就是語文麼,分數竟然有這般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考量,這至少折射出不少在職教師水平和責任的不濟。
其實,更多受人尊敬的教書匠都能開上寶馬、法拉利,那才文明和發展。不好的是,如果不改變用分數糊弄學生的教育,這樣的豪車效應,隻會誘發更多教師要想法子弄錢的衝動,而社會卻沒有應對種種遊離於職業道德之外不良行為的技術和手段,隻能任憑那些明知是腐朽好的事情自發和泛濫,除非到了不可收入的地步才去一杠子打下地獄。
中國缺少正兒八經的創新,但並不缺新花樣、新名堂。即使是教育這樣被中國人視為神聖的領域,也不能在這種文化中獨善其身,不卷入攀比衝動。
距昆明理工大學被爆校內出現一座五星級豪華酒店不到1個月,同一地域內的雲南農業大學,采用BOT模式“大膽創新”,建起一座豪華氣派的“服務於雲南農村幹部學院的建設水平高、設施完善的教學培訓綜合樓”,工作人員稱:“我們酒店是按照五星級標準建設,單間、標間、套房都有配套。”
與昆明理工大學蓋酒店是“由於需要接待來校訪問、交流的外國政府要員、知名專家學者,以及一部分長期入住的外國留學生,人家來訪問,自己搞得那麼寒酸,難免丟中國人的臉。”稍微不同的是,這個麵向農村培訓幹部的“教學培訓綜合樓”還有平均房價在1245元左右這個領先的豪華和大學價值倡導。
教育經費的投入是個無怨其多的無底洞,全世界沒有那所大學即便是那些年進賬高達百億美元的大學抱怨過它們到手的錢太多。能賺到有成就的畢業生和公司的讚助是美國大學的一大特色,中國的大學,除了運用權力暗示有錢的學生家長弄點讚助來換取對等回報以及用學位、名譽換取金錢而外,就隻能等待公共財政撥款和項目資助了。
中國的大學特別需要錢,這倒不是說攀比現代大都市的五光十色的大學需要錢來顯示更加現代化,而是大學教學與研究的更新換代的確比什麼都要來得快才行。可是,在這樣的差錢同樣需要別人來慈善的背景下,為什麼除了大學指望國家的那點投入外就鮮有可圈可點的讚助了呢?
按照國家要求實現教育現代化隻有10年的倒計時,我們也應該問一下,中國高校爭取不到外部大額讚助到底原因何在?對這個問題不去刨根問底,隻是一味沉湎於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係和億萬公民都能享受教育之類的基礎成就,那是無助於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創造性文化和服務於中國的強大與崛起的。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教育體係,無論投入怎樣增加,一切都顯得杯水車薪。如果不思考並尋求教育投入的多樣化和有效性,教育投入不足的窘況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
眾所周知的是,高新科技的發展與投入有關,同時也與教育體係能否培養和輸出具有領先的科技意識和創造性研究技能的新型人才有關。而科技的研究又不光光是科研所、企業的事情,而且還是高等學校非常具體的研究業務,因此,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教育,必須尋求和開辟另外一條體製外投資、讚助的道路,以使中國教育獲取先進的理念,插上騰飛的翅膀。這就需要破解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自覺自願持續不斷讚助或者慈善教育這個命題,而不是總盯著國家財政那口鍋裏的錢。
落後的教育理念、單一的方向和平庸的技術,正在將中國人的求知欲望趕盡殺絕。
媒體報道,北京一家一級示範幼兒園,將入園讚助費從每年8000元直接勁升到18000元,中國人連幼兒園都快上不起了,還奢談什麼教育。
現時我們聽到的總是中國的教育缺錢,的確,比起世界平均的GDP5%和發達國家達到10%的大手筆來,缺錢是種迫切需要。但是,盲目資不抵債般借錢擴建、教育經費的低效使用、數千萬元修建一個校門……怎麼也不能讓人相信這樣的學校會缺錢!最多隻是錢用得不是地方。
因此,唯一能夠解釋這兩方麵現象的,就是——當今中國教育,更缺的還是“靈魂”。
除了教育的靈魂、精神和價值取向之外,去行政化也是中國教育發展繞不過去的一塊大石頭。事實證明,教育行政化傾向是中國教育無法完成現代發展使命的製度性羈絆,距世界先進水平還很遠的中國教育也因此多出了一個異常沉重的改革任務。更沉重的是,這種改革要由那些習慣以行政公式搞教育的機構去落實,不見得會比登天容易,更何況,這樣的改革的誕生,按照慣例,就算是到了非得這樣改革的時候,也還都得經過大大小小的教育官員們自己來欽定改革的路徑和具體的目標。一句話,革別人的命易,革自己的命難,要不然這樣的改革在10年前就開始了。又何必非要等到今天才提上日程。
不管你承不承認教育是否真的害慘了中國,都阻止不了你去思考,到底是什麼阻滯了教育?行政化?缺錢?中國人多?教育不公平?貌似嚴苛的高考?抑或是豪華的學校和沒有激情的教師?
答案總會有的,也可能你已經有了。
為了保障農村教育發展,國家義務教育保障資金規定,農村小學每人每年補助535元,初中生每年每人740元。這本來是多好的一個政策,可界首市教育係統卻把好政策操成了自己的斂財工具——主管部門專此開會,讓各校校長們領會領導的意圖,然後將要上報的學生數分為數目不同的兩種報表,一份上報給國家,一份供自己使用。想都不用想,見多識廣的讀者頓時就明白了其中所耍的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