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球還是被踢了回來。可見,農村問題的根本,就是一個教育問題,如果切實解決好了這個難題,保障農村90%的青年具有升入各類大學深造的文化、文明和知識水平,那麼,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步入小康、新農村建設、生態維持、環境保護、城鎮化帶動……一切均可迎刃而解,甚至比解決一些城市難題都更容易。
“三農”問題是個由傳統文化預設或埋下的問題。農村投入不足遠不止我們所認識和看到的基礎設施等方麵,最根本的是對農村教育的理念、現狀以及發展的認識投入不足。
如果以為從一疊疊的統計表格中就可探知邊遠山區農村教師的配備、學校的建設、適齡兒童的入學率等農村教育現實,嚴格對挑選出來做過精心準備的學校進行“國檢”來考察和評估農村教育的現狀,那農村教育隻能繼續培育更多的感動中國的鄉村代課教師出來,“三農問題”也還需要至少整整又一代人的時間才能步入徹底解決的正軌。
這樣的敘述,也許會有人反駁:貧困山區的農村占了中國農村的多少?怎能以偏概全?
的確不多,但也絕對不少。更重要的是,這種現象所反映的是我們社會關於教育文化的落後,而這種理應走在文明發展最前沿文化生態的先進與否,才是決定未來能跳多高、行多遠的關鍵。
不容忽視的還有,能夠圈進這個範圍的,包括西部大部分省(市、區)的山區和邊遠地方,也包括一些被稱為革命老區的的貧困山區——陝西、山西、內蒙、江西、貴州、重慶、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寧夏、湖南、廣西……隻要存在貧富分化和被邊緣化嚴重的山區,都或多或少存在農村教育超乎想象的落後。
不能以點代麵以偏概全來評說農村教育的總情形、總趨勢,但我們知道,一件事情做得好不好,能夠用來作為參照的,不是做得最好的那一塊,而是被遺忘的和沒有做好的最差的那一塊。
如果非要繼續以流行的中國文化來對偏遠農村的教育作習慣性評判,用做得最好的那一麵來鼓舞人心、激勵鬥誌,而將做得不好的視為非主流、熟視無睹,那當然就無話可說了。
過去20年,社會各方對農村教育所做的種種努力,先後解決了農村學校危爛破舊、學生吃不上午餐、普九等諸多問題,但對於潛伏於這些表皮問題之下的根本性因素——關於農村教育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在中國崛起中的作用、在全民素質提升中的影響以及農村教育投入太少、學級學科斷鏈、留不住教師、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效果欠佳等一係列更多的深層問題,尤其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文化和理念,認知與改善並不多。
中國的崛起,需要對農村教育這個長期以來一直被當做陪襯的事業作一次深刻的剖析,以達成全國上下高度一致的努力和奮鬥共識,使之嵌入更先進的教育文化和理念,然後舉全國各方之力,幫助中國農村少年兒童配置一個與城市重點學校同樣的體現社會公平的教育資源——教學大樓、運動場館、實驗室,特別是同樣優秀的教師!讓所有農村少年兒童從接受教育一開始,就能得到超過他們父母所受到的與城市相差甚遠的教育,並特別針對農村存在的種種與現代文明的不和諧現象,從衛生習慣、文明行為到見識與實踐科學等方麵逐一加以改善。
農村教育的軟肋,在於生活條件、生存環境、從業地位、職業收入等與城市相去太遠而留不住優秀教師。如果國家以切實可行的政策鼓勵優秀教師去農村從事較長時間的教學工作,大幅提高他們的生活待遇,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中小學和學前教育的投入,讓那些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未來的希望,學到做人做事的真實本領,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定更快馬加鞭。
一年複一年,總有那麼一些不甘心看到農村兒童無書可讀、無教師去教而又勇於擔當的農村文化人,自告奮勇以不被體製所承認的教師身份去開展教學工作,填補偏遠貧困農村教育的空白,但是,沉重點說,中國貧窮農村的這種悲壯奉獻的主因,正是因為那些偏僻的農村,根本就找不到、分不去、留不住有資質並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教師。在這種現狀的改變還遙遠和未知之時,願以本書作為載體,
我們有必要發起一個全國誌願者接力支教活動,召集百萬誌願者去偏遠山區農村,以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誌願者們1個月的支教接力,使每一所貧困農村的中小學校,每個月都至少有一名接力支教的誌願者教師,在那裏幫助上千萬青少年學習文化、知識、文明習慣並養成健康的人格,養成良好的素質,把誌願者自己的知識、文明衛生習慣、外麵世界的規則與精彩,樂於助人的愛心,傳遞給未來農村的小主人們,讓他們經過數年來自外界最新知識和文明的熏陶,發育出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心,特別是打好做人做事、學會學習,形成普世價值觀的基礎,樹立學好知識、技能並改變家鄉的信心,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往未來世界的文化之窗、知識之窗、希望之窗。給農村兒童帶去優良文化、觀念和習慣的有愛心能奉獻的國民,一起努力讓那些甚至沒有見到過火車、出遠門不超過50公裏的農村孩子們,從此開始與現代教育親密接觸,不棄不離。
如果這樣的設想不至踏空,就會給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偏遠農村少年兒童帶去足夠的新鮮和銘記終生的快樂記憶。
隻要農村的教育問題解決了,“三農”問題也就解決了70%,中國的問題至少也意味著解決了一半。
農村教育特別是貧困農村的教育,已經到了非得下大功夫解決的時候了。如果不從文化價值觀念和教育理念上加以改變,就算每年投多少錢去拯救、去扶貧,都不會從根本上杜絕農村教育的落後。而要徹底改變農村教育的現狀,就必須首先采取各種有效手段穩定、充實和優化配置教師隊伍,推動一大批最傑出的教師到農村去從事教育工作。
農村教育的落後可能超出許多人的想象,不要說教師水平怎樣、學生素質培養如何,就是對口扶貧單位和愛心人士送去的電腦也會被當成特別珍惜的寶貝嚴加看管,加上能熟練操弄電腦的人不多,當成寶貝愛護的時間遠比使用要多,這樣幾年下來,嶄新的電腦就過時成了無用的寶貝。農村教育的當務之急,還是要增長農村青少年的見識,萌發他們對未來發展的向往,激勵他們發奮學習,這就需要以發展了的教育理論、教育文化去應對。
農村教育不是瑕掩不掩瑜的問題,盡管為農村教育默默奉獻的優秀國民過去有、現在也有、將來仍然還會有,寫在這裏,隻是希望在我們每天忙著功利與名譽追求之後,在我們一次次為之感動得熱淚盈眶之後,也去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做一番思考,為改變這種落後現狀做一點貢獻。
如今中國教育最迫切需要改變的,不是高校能不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也不是教育經費何時能占到GDP的4%,而是怎麼去使中西部廣大的貧困山區農村教育與城市共享優質資源和文明發展成果,如何消除包括農村在內的不同地區學校之間迥然不同教育的那種文化,怎樣確立和幫助農村教育徹底擺脫落後麵貌——讓那些總是湧現以及不能湧現模範“教師”的偏遠和窮困農村,有學校可供讀書,有合格的老師敬業教書,讓所有的農村兒童都能享受與城裏的孩子一樣公平的教育。
農村教育長期和嚴重停滯的最簡單結果,就是農民們在令人眼花繚亂、層出不窮的農藥、輔助產品、種子等等麵前,根本就沒有分辨能力,而為了獲得比較穩定的好收成,一股腦將那些有毒的東西不加區別、不計數量、不看時間傾瀉到鮮果和蔬菜上去——諸如幾種農藥混合後一起噴打、自行按更高濃度打農藥預防病蟲害、天天都給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打藥……矮化、忽視農村教育的惡果,最後還是不得不由城市人背著走——一株豆角在短短幾個月的生長周期裏,竟被菜農用11種不同的農藥想當然輪番“保健”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