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是改變農村教育現狀麵對的最現實的一個問題,因此,加強農村教育不是有錢和加大投入就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麵向未來中國的發展,從觀念、文化、知識、技能、生活習慣等方麵,舉全國、全社會之力,從學齡前兒童開始,著力於教育和培養適應於未來社會生存需要的與城市青年毫無差別的農村青年,無論他們在哪裏、幹什麼,都與全體青年一樣毫無二致,而不是隻能成為農民工或者苦力背篼。
唯有改變中國文化對人才、精英、教育、公民、平等等觀念舊的、不合時宜的、必須拋棄的落後與傳統,才能真正改變農村教育落後的現狀,也才能最終消除各種各樣的差別和不公平。
說到底,就是要建設一個與時俱進的、既傳承又超越的新文化,並用這種文化去指導教育的新發展。
沒有文化上的突破,就不可能會有全民普及優質教育的突破、中國人行為觀念上的突破、掣製更快更好發展的製度上的突破、完善和遵守規則的習慣上的突破、全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尊嚴養成的突破、未來中國茁壯崛起不以別國意誌為轉移的突破。
改良或者再造中國文化的意義,大概莫過於此。
“我們也不要鼓勵我們農村的孩子去上大學,因為一旦農村孩子讀了大學,就回不到自己的家鄉,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這是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聯組分組討論上一委員的駭人之語,這還是其常年深入農村地區調研後得到的科學結論。這種論調的出發點,是“因為我們的地理環境包括我們5000年的文化,決定我們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既然是一個農業國家,就要保護我們中國的文化。”而隻有一代代青年心甘情願呆在農村生存,才可以把我們的文化傳承下去。證據是,“我們不能說它是一味的落後,大家應該從一種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農村,你們不知道田頭上那個八九十歲的老頭比我們有文化多了!人家坐在田裏麵,看看天,就知道會不會下雨,收成好不好。我們有這個本事嗎?我們沒有,所以我們對文化的看待,不是說我們拿哪種文憑來論事。”
委員的用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現在大學生找工作並不容易,農村的孩子即使上了大學也可能連工作都找不著,花了太多錢供一個大學生出來,弄得一家人返貧了不說,讀完了大學以後,也不回農村而選擇在城裏蝸居。
從媒體報道的這段發言來看,話中體現了太多層次和字麵以外的深層意思,包括其解釋的——自己說這話的意思就是不要鼓勵包括城裏人在內,人人都一定要去讀大學;也不是要鼓勵農村人都進城才叫幸福。
這個驚人的觀點,實際上超越了現時農村的教育狀況。雖然隻是勸說農村人不要都去讀大學,但卻忽視了農村教育根本不可能讓大多數青年都考上大學,更何況整個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技術教育均顯得嚴重不足和有待大力發展。依照這種脫離了農村教育實際的思維,我們不是應該加速農村青年接受現代教育的進程,而是簡單地以不讀大學的選項來應對“保護傳統文化”、“不是所有的進城都好”、“讀了大學也可能找不到工作”、“讀大學導致剛剛脫貧就又返貧”等等現實問題,這實在是一種與維護城鄉二元化格局的不謀而合。
試想一下,農村的發展靠什麼?難道就靠守在田地裏不成。當然不是,要改變農村落後的麵貌隻能靠教育,此外別無他途。因此,希望農村青年不要去讀大學其實是種匪夷所思。不鼓勵農村青年去讀大學,那“知識改變命運”又通過什麼教育和學習來體現?
大學不是專門為城裏人開的,城裏的生活吸引農村青年是因為命運將他們拋棄在了農村,如果連唯一能夠改變他們命運的讀大學這條路都不留給他們,還要勸告他們說讀大學並非最好的選擇,那麼,更好的選擇又在哪裏?我們怎麼可以認同讀了大學“回不去自己的家鄉就是一個悲劇”呢?相反的是,我們的大學尤其是各種各類職業技術院校,應該更多的麵向農村青年並由讓他們免費入讀才是。
電視上的公益廣告鋪天蓋地在說“知識改變命運”,麵對不鼓勵農村孩子去讀大學的委員建議,現時農村教育所缺少的對生活貧困、知識貧瘠孩子文化上、知識上、技能上的救贖,反而顯得窘迫和時不我待。
在一向高度重視教育的文化和習慣的國度,因為某種落後的文化與觀念而使教育漸漸成為適得其反的拖著發展後退、損害長遠利益的擺設職業,其實並不隻預示著一種特定的悲劇。
好在2000多年來中國注重教育的文化之魂還在、呼喚還在、希望也還在。關鍵的隻是,大家仍然沒有全麵留意也不願意均衡投入去更多的關注農村教育。
從20世紀80年代共青團舉起“希望工程”的大旗開始,到中國農村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這個轉變不謂不大。可是,又有誰能告訴我們,農村教育發展現狀的實質意義對中國現在和未來的貢獻到底在哪裏?
我們看到的是,工業發展曆史並不算長而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把無產階級看成是社會棟梁的中國,居然出現了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新名詞——農民工。直到目前,幾乎所有企業都有農民工的存在,而且他們在企業裏所幹的,幾乎又都是別的技術工人所不願幹的髒活、重活、險活、累活。為什麼?在工人的麵前加了個“農”字,就把一個無產階級同仁變成了低人一等的最底層的職業工人甚至僅是季節性工。這一切的緣由,隻是企業需要壓低成本,而正好又有一大批讀書不多又想換種生存方式的來自農村的青年。
在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和階段上,所謂的社會分工的不同以及相關職業發展的不均衡,使那些從小就沒有受到良好教育從農村走出來的青壯年,不得不沉澱在了產業和城市的最底層,是他們用血汗凝成了城市的興旺發達並扛起了諸多產業的崛起。可是,在他們托起中國製造驕傲的背後,自己反倒成了中國廉價工業品充斥全球每一個角落的代價。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都要出現的用工荒,正好對此作出了證明。
“學而優則仕”之類的教育文化與等級理念,直接造成就了今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龐大農民工群體。因此,農民工並不是城市人賜予農村人洗腳上田的恩惠,而是農村瘸腿教育缺乏陽光的陰影籠罩之下誕出的一個怪胎。
窮鄉僻壤的農村,是一個被現代教育遺忘了的地方,那些不具備教師資格而勇敢承擔起教育責任的“代課教師們”先進事跡的不斷湧現,還是沒能讓人看到這些地方真的需要教育、需要教師,而隻是將這些傑出的鄉土先生標榜為感動中國的英雄之後,一切又回歸平靜,回到另一個起點等待另一個感動中國的人物的誕生或者被造就出來。
對農村瘸腿教育的認識,我們不妨透過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來進行再思考。
在中國不少貧困山區的農村,總有那麼一群沒有名分、不講待遇、缺乏任教資格、水平參差不齊但又不能少了他們的以教師為職業的邊緣人,他們通常被稱為“代課教師”。即使有的人已經孜孜不倦執教了二三十年,但還是一個沒能也可能永遠進不了編製的臨時教師。就像農民工專為來自農村的青壯年打工者而設一樣,超長時間的代課和臨時教師的稱謂,也專門針對特定的農村才有。
早先,這樣一群紮根在偏遠山區的山村教師被稱為民辦教師,雖然1985年教育部就已經為民辦教師劃上了句號,但農村艱苦的條件、一窮二白的教育現狀以及沒有相應的政策鼓勵和扶持,招不到有資質的正式教師以及正式教師不願久留、蜻蜓點水後就遠走高飛等總總怪象,最後還是將取消民辦教師的正規化進步變成了一紙空文。唯一不空的是,那些為最原生態的山區農村承擔著共和國義務教育學重任、不計報酬、一人身兼多職的代課教師們,不但與正式教師的身份無緣,而且連合法的民辦教師的身份都不再擁有。人們之所以仍然稱他們為“民辦教師”,一個是出於習慣,另外一個是除此之外不知道該稱他們為什麼。要是不折不扣按照紅頭文件來理解、去執行,他們也許隻能是已經被取締了又私自打工的“不法分子”,畢竟,缺少一張教師資格證就足以判定他們開展的教學行為的不合法。多虧了這些農村教育打工仔的存在,才讓“普九”沒有成為一廂情願的空話。正因為有了他們擔當起了共和國最需要教育的偏遠農村的教育重擔,也才在他們中間誕生了好些感動中國的教育界的榜樣代表。
這是怎樣的一種價值混沌與時空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