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吐槽教育(1 / 3)

“害死人了”,是中國一些地區常見的口頭禪。借用一下說教育害死中國,會不會給人一種針紮般的反彈?反正被教育忽悠明擺在那。

吐槽教育,當然是個既不能嘩眾取寵又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但不擺擺教育的譜,又實在不忍心一天天看著它無為和敗落。且不說崇尚“抓兩頭帶中間”文化的中國教育,非但沒有培養出幾個能夠問鼎諾貝爾獎的頂尖人才,甚至也沒能通過幾代人的受教育而根絕被全世界厭惡的隨地吐痰惡俗,最多隻培養了一眾“乖娃娃”。更顯然的是,有關生命的教育,在教育的所有鏈環中也同樣顯得蒼白——汶川大地震、北京大暴雨等災難中,那些無謂逝去的生命,如果懂一點自救的小技術,很多都是可以不用去見上帝的。

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場聲勢浩大的“希望工程”,掀起了發現和解決廣大農村各級學校教學樓殘破、瀕危等硬件危機,從而使農村學校在一段時間裏成為鄉間看上去最漂亮的建築。然而,正是這種看得見的華麗,遮蓋了農村教育真正的危機——理念、教師等均與城市相差十萬八千裏的軟件不足。直到又20年過去,仍然沒有得到認識更勿言解決了。

中國的教育,就這樣讓占了一半的農村教育扯住了大腿。那種天然的認為教育資源應該朝精英化方向集中的觀念絲毫沒有發生改變。同樣沒有改變的還有,城市裏將學生視為等級和權力之下的管理對象或者下級的意識。

“教育係統成賄賂高發區”,“教授忙於經商、受聘、遊曆講學、設計爭奪項目、教學本末倒置成了副業”,“買賣文憑”,“論文作弊成風”,“潛規則金錢和美女”,“‘博士’滿街走,‘教授’如小醜,‘論文’如垃圾,‘學者’如癩狗”,這種調侃不脛而走,讓從來視教育為神聖領地的中國斯文掃地。

2011年12月29日,溫州市石坦巷小學舉行“迎元旦?綠色安全行”主題活動,學生們在台下冒著雨載歌載舞,而一眾領導坐在主席台上或穿著雨衣、或撐著雨傘興致勃勃觀看——這就是中國教育官僚化映像和普世價值的無意識。

先富起來的溫州尚且如此,教育的混沌可想而知。

在中國,什麼職業最受萬人敬仰?

答案是,教育!中國曆來是個崇尚教育的國度,師道尊嚴2000年來一直深入每個中國人的骨髓。想必這種文化將來無論多久也不會改變。

在中國,什麼亂收費借口最堂皇?

答案是,教育!因為一句“再窮不能窮教育”,被查出來的違規資金占了全國同類總額的76%。

在中國,什麼部門觀念最落後?

答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相對封閉,社會仰望,地位高,有錢圖,高枕無憂。

在中國,什麼地方最不思進取?學校!理由:課本幾十年一貫製,教師隻需照本宣科。

在中國,什麼地方管理最混亂?教育界!規定劃區域就近入學,可前提是已經將優勢教育資源安排到了某個地方;貧窮、偏遠的農村學校至今沒有優秀教師光顧;屢屢說製止亂收費、取消代課教師可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中國,公眾最為不滿的行業是什麼?

教育!花了錢,教出來的學生卻合格的不多——家長不滿意,用人單位不滿意,學生本人也不滿意。每個人從小就開始被教育要守規則懂秩序,可是,成年之後,卻連基本的交通規則都不能遵守,其中甚至不乏重點大學的高材生、學校教師……

對一個向往文明和崇尚文化的社會來說,光有師道尊嚴是遠遠不夠的。教育的落後和不作為,會從文化的根基上影響一個人、一個國家,像腐敗、汙染、假話連篇等等屢被詬病的頑疾的不斷派生和得不到改善,最終的賬都得算到教育的頭上。

在中國,教育就是考試工廠的代名詞已經不是一兩天了。在最近40多年時間裏,除了教學生考試而外,中國可以說沒有教育。畢竟,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的教育連教給國民不要隨地吐痰這樣的文明習慣都沒有做到。如果你非要說這與教育無關,而是父母沒有教育好子女,是上輩遺傳的危害,那麼,作為上輩的父母們,不也同樣是被中國教育打造出來的嗎?

教育、教師本身都患價值觀迷失症,能指望被迷失的學生會好到哪裏去?

曆數教育之過,順藤摸到的那個瓜,還是文化。

中國本不該是這樣的——信仰缺失、價值坍塌、道德淪落、信無可信、法治不彰、文化落後、技術低下、精神不振……60年大興農村教育,結果隻培養出個農民工……教育除賺了幾個錢而外,為中國的進步、發明、創造貢獻了什麼?

也許因為被超級稻和農業逐年增收的光環所籠罩,中國人大概都以為農業跟其他產業一樣,與發達國家差不到哪裏去。然而,2012年5月,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卻還原了中國人“隻緣身在此山中”所看不到的“廬山真麵目”——中國的農業生產率之低驚人驚訝——日本和法國是中國的100多倍,美國是中國的90多倍。如以農業增加值比例、農業勞動力比例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三項指標來計算,2008年的中國農業水平,與英國、美國、韓國分別相差150年、108年、36年。換句話說,比發達國家晚了100年於1880年左右起步的中國農業現代化,100多年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總體呈現為原地踏步狀況,相對距離基本沒變。

這是中國文化不拿正眼看農村、看農業、看農民的必然結果。而維持這個記錄的最根源,正是農村落後了至少200年的原始教育。

如果不是政策的傾斜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農業落後的這100年差距,也會被落後了200年的教育再扯去100年的後腿。

義務教育法規定,中國所有少年兒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但這種平等卻因為一種積聚優勢資源到更需要的地方的文化而人為扭曲——農村稍好的教師,基本都被集中到縣城,教育經費也向縣城傾斜,而縣城裏不同的學校還得再次向重點、示範和實驗學校集中與傾斜,如果需要,中心城市會繼續將優質資源吸納而去。這種抽血而非反哺式的教育優質資源的集中運作方式,就是造成城鄉巨大差別的文化根源。

當然,到了中心城市也還沒完,那些財大氣粗、黑洞般魔力無邊的超級大城市,才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最終獨裁者、分食者。這就是許多事情要求的和做出來的總是存在巨大反差的原因之一。

鄉村之間、城鄉之間、城市之間、部門或者組織之間都歸順或依從這樣一種文化模式而存在。

所以,城鄉二元化隻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非均等特質的冰山一角,如果不從文化、意識和習慣的根本上去加以改變,結果隻會重蹈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覆轍。

當那些普通學校可憐巴巴望著重點學校吃香的喝辣的時候,當縣城和農村學校望著大城市的學校“重點”、“示範”、“實驗”自歎弗如的時候,當你拿得出錢就可以擇校、當班幹、評優、挑班挑老師的時候,當京津滬的高考生大比例入讀重點大學而其他省市區特別是教育嚴重不發達地區的考生隻能責怪爹媽將自己生錯了地方的時候……你會認為中國的教育沒有生病嗎?這樣的教育是為無產階級大眾服務的嗎?如此為少數人、少數地方鞠躬盡瘁的教育,難道不是有意無意要阻滯中國更好更快發展嗎?

優質教育資源都被拿來賺錢了,而且是那樣的大快朵頤,教育的公平性都不被尊重,奢談改革又有何用?

2010年,參加全國高考的農村考生占到62%,而清華大學當年招收的新生當中,來自農村的考生隻占17%。

2011年,中國農業大學新生入學報到,農村戶籍學生的比例也隻有28.26%——一所以“農”立校的大學,來自農村的學生竟然不到30%。是城市化如期而至,還是城市學生對農村、農業開始趨之若鶩?

檢驗和印證中國現代化進程與任務是否完成的重要標誌,不是看全國有多少大城市成為光鮮的國際大都市,不是看人均GDP是否達到了美國的一半,而要看生活在農村的那部分國民是否與城市居民一樣享有平等和沒有差別的國家福利,其中最重要的是享有平等和無差別的教育。

農村教育荒涼的鍋蓋一直都有人試圖去揭開,但每一次都變成了慈善愛心的一點施舍,而從未考慮以觀念而不是以實物去加以改變,這使得農村教育至今仍然還在傷不起。

最近20年,見諸媒體的有關貧困地區農村學校破爛、兒童爬山涉水就學難、鄉村教師匱乏且無資質、學生學習沒有詞典可用、學生沒錢吃午餐、學生穿不起鞋襪等等問題,均是由非教育係統的助學者、愛心人士、支教大學生以及媒體記者所發現,揭開這些謎底的,找不到一例是由本地或者外地教育係統的教師、校長所為。這不能說不是麻木的教育體係的無為。

這樣的麻木,至今也沒有人設想並試圖對之進行改良。

或許他們習慣了這種缺衣少食,也自感對這樣的大事無能為力,所以他們隻能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熟視無睹。

教育的沒落,源於對苦難和弱者與我無關的熟視無睹。尚若教育工作者都能親臨這種人見人悲憫的現實於不顧,那這樣的教育差不多也不可救藥了。你可以沒有能力解救、施舍,可是連向外界傳遞這種現實的能力都缺乏了,這才是農村教育的悲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