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農民工:今生、前世與後緣(2 / 3)

農村教育要發展,就必須要有優秀的教師,可農村根本留不住好教師!一方麵因為越是基層條件越差,另一方麵是精英教育文化要求優勢資源朝城市集中,任何優秀的東西不能冷落在最窮的地方,而要讓他從村裏去到鄉鎮,從鄉鎮上調到縣城,不一而足。

貧困農村尤其需要書本以外的新鮮知識,而現在的教師很多都做不到。農村教育需要從思維、知識、衛生、文明習慣等各方麵去有針對性的展開,可目前基本上沒有人看到這點並努力去實踐。

存在問題的農村還迫切需要推行係統的、各種適用門類的職業教育,而現在的農村出了應急式的一點就業培訓外,職業教育基本上為零。

不知道還需要多久,農民工這個詞才會成為曆史。而這個詞要打入另冊,則需要真正解決不發達地區農村教育十分薄弱、極度脆弱的艱難,需要解決生態與環境欠佳地區的農業發展問題與矛盾,需要加大投入和引導使那些洗腳上田的農民接受更多更好的職業教育。不能忘記的是,到了2011年,我們對農村教育的努力,還隻是讓貧窮地區中小學生能夠吃上午餐。

如果我們不去做這些思考,不去往這些方麵努力,難道還指望城市的街道和高樓修完之後讓他們又回到家鄉去種田?

低工資雖然是中國發展現階段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一個場景,但歸根到底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不平等價值觀和社會等級觀念使然。在中國,一線工人的薪酬超過中管人員的機會幾乎為零,而中層管理者的薪酬多過高管也幾無可能,即便是偶爾出現過局部的和一次性的超出,也會引來管作他的管理者的叫囂和不高興。

從農村來的農民在被叫做農民工的時候,也決定了他們的薪酬不可能高過那些比他們早到崗位的師傅、城市裏的職員、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同事,這是由文化傳統的決定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不平等造成的,由等級差別設定和歧視決定的,由農村缺乏現代良好的教育決定的,因為這些決定著崗位、技能、貢獻與報酬。

提升農民工的報酬,消除同工不同酬的差別,僅僅是一種價值觀的回歸。

作為在城市邊緣生活的一群人,他們留在了城市,看上去也正在融入城市,但他們既不是完全意義的農民也不是完全意義的居民。一方麵,他們因為戶口等高坎而必須比城市人付出更多的生活代價,同時這種代價也被無情地轉嫁到城市人所消耗的各種服務上來,從而使物價不斷走高,絕不回頭。另一方麵,如果他們無間隙融入城市,那留在鄉村的責任田早晚又會變成一筆價值不菲的不動產而反轉城鄉地位原來的不同。

農民工的叫法,是因為他們既不是工人也不是農民。因為從傳統的、嚴格的、準確的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真正的工人。而另一方麵,雖然他們生長在農村,在老家有自己的宅基地,但由於他們很少種田或者根本就不會種田,因此他們也不能再回過去當一個稱職的農民。麵對這樣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龐大人群,何處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屬?工廠?大城市?農村?中小城鎮?他們最終將以什麼來維持生活?產業結構低下,工資太低不能再去打工,難道他們能夠指望產業結構調整到新的高度再次進入享受高薪生活?由於所受教育與職業技術的限製,如果產業轉型朝高處發展,他們可能連拿低薪發愁的機會都有可能喪失。

讓農民工成為曆史,讓低工資見鬼去,讓產業結果調整順利到位,關鍵還在於加強和優化農村教育,不斷強化全民的再教育,包括文化教育、知識教育、技術與技能等多層次的教育。

《全球工資報告2010-2011》顯示,在中國,低學曆的本地工人(非農民工)中從事低工資勞動的工人約占64%,而全國本地勞動者中低工資工人的平均比例為28.2%。一個撕裂的傷口,越來越寬。

撇開“農民工”一詞是否帶有貶義或者歧視不說,站在他們身後的又是些什麼人呢?領導、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不管你信不信,這些人都是高高在上的有技術的官僚,因為命運、因為讀了幾年書,他們隻需在流水線旁做做指手劃腳的工作,在工地拿著安全帽轉幾圈巡視一下、女的管理者或技術員甚至可以在工地穿較矮的高跟鞋、恰當的時裝——他們根本就與流大汗的工人不一樣,是兩類人。吃飯不在一個地方,拉屎拉尿的地方也不同,住的工棚更是迥異!他們之間,除非必要,絕對無話可說。所以,那些人才會被叫做農民工,而另一些人卻被尊稱為“領導”、“幹部”、“X總”。刻薄點說,中國所有企業的員工,因為工作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報酬的天壤之別,事實上已經自然劃出了工人與技術人員的分界線,一邊是埋著頭淌汗的低薪工人,一邊卻是聲懼色厲的技術官僚監壓。由於缺乏尊重、溝通等維係的和諧,中國大大小小、此起彼伏的事故,基本上都刻有技術官僚的痕跡——因為他們怕髒怕累,就把自己的工作職責指令給被管理者去代勞,自己則不下井、不深入工地、不去最髒、施工最前麵的地方——那不發生事故才怪。

農民工和低工資的起因,源於一種落後文化的誤判。那種被以為先進的文化,預先假設了中國人力資源的便宜和廉價,從而使建設新中國過程中成長起來並已獲得較高社會地位的工人,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失去了社會主流地位。

從上個世紀開始的國有企業改革,無形之中加速了工人退出曆史舞台的中心,“工人階級領導一切”、“主人翁地位”等等,均被悄聲無息地打入了曆史的另冊。

客觀來說,中國工人階級走到國家建設前台本身,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他們從被剝削、被壓迫的社會底層公民,一躍成為國家的主人,其煥發出來的巨大熱情和智慧,已經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覽無遺。隨著曆史的不斷進步,作為先進生產力領導力量的工人階級,也在科學技術一日千裏的大發展中,不得不將這種主流地位轉移到同樣屬於這個隊伍中的另外一群人——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而那些依然從事機械操作的工人,也便慢慢沉澱了下去。這種自然的沉澱,與報酬差別日益增大為特征,有意無意使工人和他們的手工技術不再受到社會的敬重,而大量簡單的“三來一補”、“兩頭在外”、“機器人生產線”賺取廉價勞動力式的加工業的興起,也與技術進步的不可抗拒之力,擠出了工人本身的創造性技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