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農民工:今生、前世與後緣(1 / 3)

30年前,農民不單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而且還是中國一些地方用來貶損人的借用詞,意即這個人沒有文化、愚鈍、野蠻和不開化。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該詞貶損的借用意義已漸被遺忘。鮮為人知的是,幾年前,一些原住在大企業周邊的農民,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反而賦予工人一詞新的貶義:如果你們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就像那些工人一樣幹苦力、下崗。這種新文化現象,是在工人階級紅遍全國、領導一切完成曆史使命之後出現的轉折片斷,不盡全麵也不見得能被廣泛接受。我們理解的是,這些祖祖輩輩的農民新後代,已經有了讓下一代爭取進入社會上層精英隊列的覺悟,而不再以當一個有技術的工人作為人生奮鬥目標。這種覺醒也同樣體現在更多進城打工的數億新農民身上,他們用自己的艱辛告誡著子女不要重蹈覆轍。

大約在幾年後,那些進城打工的新農民,被媒體開始用一個全新的稱謂來標記,“農民工”三個字,隨即被叫開了。

為什麼叫作農民工?難道工人、農民這兩個職業融合在了一起?

不是的。

之所以將洗腳上田的農民的新身份為農民工,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過係統、嚴格的職業訓練,沒有城市身份,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人。還因為他們並沒有放棄自己在家鄉所擁有的責任田而實際上還是農民。也許其中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不知道我們是否有勇氣去麵對和承認,那就是對農民工多少存在著原來對工人所沒有的歧視、鄙視和稍微的一點厭惡。

其實,農民工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隻是“農民工”這個新組合讓人感到幾絲不平等或者歧視。為什麼城市裏的人當工人就是工人,而原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成為工作要被叫做“農民工”?

農民工的內涵當然遠不止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們從事的基本上都是些最低端的工作——充滿各種危險,工作環境極差,工作量特大,工資又非常低……因為他們沒有受過更多教育的背景,而又有大量的工廠虛懷若穀需要“人口紅利”來推動,於是,再艱辛的勞作也總比在家裏收獲多才使他們背井離鄉,搖身一變成為遊走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工。

如果說,農民工是中國城鄉差別的一個縮影,那其實是在將我們所麵對的問題簡單化。因為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他們不得不麵對黃土背朝天;因為老祖宗的一畝八分地再怎麼盤弄也隻夠果腹,所以一遇到每個月千八收入的城市務工便滿懷希望和喜悅跟著包工頭啟程開赴大都市。

20世紀90年代,當中國開始步入城市建設新周期的時候,那些在城市裏擴建道路、修築立交橋的農民工,隻是在工地現場既擋不住風又遮不住雨的簡易工棚裏的一群自食其力者,是一群新建起來的道路邊形同乞丐但又遠比乞丐更有幸福感並時常爆出粗魯原形的男人。數年之後,農民工變成了春運擠滿火車和汽車車廂、渾身冒著酸臭的歸心似箭返回貧窮家鄉的大軍。

20年過去,一座座繁華而光生的大都市,從農民工肮髒而疲憊的肩頭拔地而起,可他們卻隻能在出賣完自己的體力後又送出一撥同樣靠出賣勞力存活的後代。

雖然他們快樂生活在每一個他們存在過的城市,雖然他們在每一個城市都無一例外會因為自己從衣衫、體味、衛生到行為舉止都要受到城市人的白眼中自己享受自己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快樂,可是,城市的道路、高樓卻沒有他們的份。農民工,屬於季節,而他們隻屬於土地。所以,當一名工人也變成了一種奢望。

作為掌握著文化話語權的城市人,沒有人去站在農民工這個詞條那邊去思考——城市化有他們的份嗎?他們融入城市,還有多長的路需要走?他們愚昧、不開化、不文明的原因何在?

雖然幾十年過去,中國人的生活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以前帶有貶義的“農民”背後的不夠文明、不懂規矩、不講衛生、文化極低的形象並沒有發生多大改觀,特別是西部農村、落後農村,農民依然是中國社會最缺少教育、衛生習慣、文明行為和先進知識的一個龐大群體。這絕不是說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農民沒有得到發展,而是因為原來的農村實在太落後,而我們農民、農村、農業的關注點始終都放在吃飽穿暖層麵。

事實上,隨著農村的發展,人畜飲水、村村通公路、通訊普及、電氣進家等等,已經使農村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農民收入的增長幅度已經連續幾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破爛不堪的幾乎所有農村中小學,已經在“希望工程”、“兩基教育”的大力推動下得到了根本改善,我們已經可以說,現在的農村,最好的建築是學校。

但是,農村發展到如今,過去治標未能治本的老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麵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現在看上去已經穩住了溫飽,需要的是大發展、多掙錢。可是,怎樣才能大發展,幫助中國占了人口一半的農民實現小康夢想?

沿襲過去的思維慣性,我們還在一個勁地鼓動農民成為農民工,也希望用城鎮化的投資在促進中小城市發展的同時幫助農民洗腳上田,用心可謂良苦。新的情況是,昔日趨之若鶩的農民工,現在有許多人已開始對那點收入顯得不屑,因為城市昂貴的生活開支、較低的社會地位,已經不再有足夠的吸引力。除了那些更有遠見、更能吃苦耐勞的人仍然堅持保要將自己的後代培養成為城市人外,返回農村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意味著企業招工難還將持續。

更大的問題是,這些80後、90後新現代農民,他們中的不少人竟然不懂幹農活,不少人甚至根本就沒有幹過多少農活。更何況他們早已經不屑幹農活,甚至連學幹農活的念頭都沒有。

從這點來說,不遠的未來中國農村、農業、農民,沒有危機出現那才叫做熟視無睹呢。由此可見,農村的改革與發展是未來中國改革與發展能否繼續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所在。

改革開放到今天,農村已不是30年前的農村了,我們甚至很難再看到30年以前的農民住房,可唯一還停留在30年前水平的卻是農村的教育觀念!這是未來農村能否發展和獲得更大發展的根本難題。

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有哪些?怎樣去就解決?好像我們的社會還需要一次像希望工程那樣的轟轟烈烈,來一次全民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覺醒。

那些光鮮的農村中小學的背後,是令人尷尬的教師水平和教育思維的落後。農村存在的教育問題,在硬件上表現為設備、圖書、資訊獲取等的落後,但更關鍵的,還是缺乏具有現代教育意識與水平的教師,很多老師連資格都不具備,老化、弱化、一人身兼數科等現象屢見不鮮,教學管理與組織因襲原來而不變,教育工作者隊伍整體素質較差,學生學習環境與文化生態與現實嚴重脫節,教學方式方法過時,具有資源匱乏的農村教育本身的發展思維更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