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歪批“人口紅利”論(3 / 3)

更早一些的2010年2月26日,類似的停工其實就已經悄然上演過。那天上午,全球知名的家具製造商東莞大嶺山台升家具製造有限公司3條生產線上的數千名員工,進廠打卡後,紛紛前往廠門口席地而坐。起因一樣因為最低工資變相未增。

以前底薪是690元的時候,工資構成為底薪690元+技術津貼+夥食補貼,每個月能拿到手1300元左右。底薪漲為770元後,工資構成就變成了底薪770元+加班費,原先的技術津貼和夥食補貼全都消失了。事實上,工人們停工要求漲工資距離當地實行新的最低工資標準還有幾個月的時間,工人們顯然是等不及了。

但是,等不及也事出有因,工人們反映,不管是幹了10多年的老工人還是新進來的員工,工資標準全都一樣。這讓處於弱勢的工人迫不得已。

停工最主要的訴求和動因自然是因為入不敷出,工人們生活中必需的支出,像房租、供養直係親屬、吃飯穿衣等等,在物價輪番上漲的情形下,要讓工人保住原來的生活都顯得像神話。生活窘迫的壓力、同工不同酬的歧視、超越法律規定無限製的加班和可憐的加班補貼……除了停工,無奈的工人們別無選擇。

在最低薪酬規定被任意組合用來達標、工資增長機製不明確、企業利潤率沒概念、資本貪婪得不到製約、法定工作時間得不到遵守、增長背後的工人權利屢屢被漠視等等非正常變得正常起來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工資倍增是一個充滿變數的過程。

長期的人口紅利的錯誤概念和以低工資來作為投資吸引力,誤導了本土與外資企業的產業投向,導致了中國工人就該拿低工資的錯誤觀念。而僅夠維持最低勞動力再生產之需的低工資,徹底泯滅了中國現代工人再學習、再提高的衝動和理想,隻是那些悠然自得賺了大錢的資本,卻無視百分之幾十的利潤率壓榨出中國工人被歧視、沒有尊嚴的世界打工仔血汗形象,而且這樣的形象居然還要由與之有產鏈關係的歐美來欽定是否有違其國內的法律。

工人工資低,不止是外資企業才有。一般來說,外資企業工人的工作環境和薪金也許會比國內的企業稍好,本田的工人身著白色的工作服在廠區停工可作為例證,然而,外資企業員工之間巨大無比的薪酬差距,卻明白無誤告訴工人他們不被尊重而被歧視的屈辱。珠三角、長三角各種企業的用工荒,就是許多工人擺脫屈辱的一種選擇。但主動選擇退卻與回避,並不能使那些隻得靠機器來維持自己生存的工人選擇永遠告別工廠,因為他們不論從學識、技術、素質還是其他,都還不具備可以說“不”的底氣。

接受過多年教育直至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能夠忍受零月薪的比例居然在增加,而一邊卻是比他們讀書更少的工人停工強硬要求資方加薪,不達到目的看上去不甘罷休。這種混沌與錯亂,真讓人理不出其中的頭緒出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零月薪僅僅意味著一些人對生活的承受能力的增強,而絕不意味著社會已經富裕到可以接受零月薪來做義工的地步。更可悲的是,那些自詡啃了將近20年書本的天之驕子們,居然會將自己勞動報酬選擇、設定為“零”,如果不是他們的家庭足夠富裕而且他們不恥於啃老的話,那可能就是他們對自己20年的所學的基本自信都沒有了。

社會是通過競爭才得以前進和發展的,失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良性社會機製裏正常存在。問題隻是確定“度”的理論和調控的技術有木有。

選擇“零月薪”,如果不是教育的失敗、自我學習信心失敗的話,那就隻剩下問卷設計者的誘導了——零月薪就像是顛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老不得”勞動價值觀的一個陷阱式誤導。

很多人關心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勞動報酬多少的問題,這也沒什麼不正常。隻是有人專門造一些新概念來測試本來心理就很脆弱的大學生,然後得出一些危言聳聽的分析與結論,讓人誤入中國社科研究能力還是挺行的錯覺。然而,懂一點常識和有一點正義感的人,通常都會去自覺堅守住我們社會正常發展所必需的那些價值觀,比如“有勞必得”。如果非要用零月薪來描述新一代青年對未來的迷惘,那也許真的會就讓更多人放棄自己對鑄造美好未來的憧憬、追求和努力。大家都選擇“零月薪”、屈服“零月薪”,那社會怎麼前進?相信設計問卷的學者絕非此意,但通過媒體渲染出來的“零月薪”,轉身就變成另外一種妖魔了。

好在我們對勞動價值的認知並沒有被“零月薪”妖魔化,工人在長期的低工資勞動中不再選擇沉默而是選擇以停工來抗爭,這肯定比選擇“零月薪”更能維護社會勞動的價值。雖然沒有人喜歡在加薪問題上選擇硬碰硬,但是,在沒有更好的機製來表達自己訴求時,工人們的選擇似乎僅此一項。

“零月薪”選擇,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正好應驗了中國式教育的悲哀——不能夠弄清楚自己的價值是什麼,更不知道該怎樣去堅守、怎樣去維護、怎樣去爭取,凡事逆來順受,在大學生中遠比讀書更少書的工人為多,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又怎能希望這些受過多年高等教育的青年成為崛起的中國創新與發展的先鋒?他們隻是希望接受最差的現實而不是增強自己的能力去奮力打拚,既缺精神也缺奮鬥意誌,更不要說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的方式方法了。中國教育培養聽話孩子的理念和傳統,在“零月薪”的調查中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鍾,為什麼我們總是一麵鼓勵和強調創新,而另一方麵整個社會又總是乏新可陳,拷貝來、抄襲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毫無個性。不敢說國外對中國的“拿來”、“為我所用”、“盜版”是不是深惡痛覺,但中國每一次的突破都會引來異樣的疑問而絕不是叫好之聲,似能說明一些問題。

中國人為什麼喜好模仿、抄襲?這實在是中國文化從老祖宗那裏承接下來的一種文化無價值和對人的創造性勞動的蔑視,並不是所有中國人都喜歡不勞而獲、喜歡拿來,而是我們自己缺乏創新的文化,也沒有足以讓這種文化茁壯成長的生態,因此也缺乏對抄襲和拿來的惡心與不屑。

中國文化從來都排斥異己和無視非主流,步調一致是社會產生共振的唯一路徑,培養乖孩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聽話則是所有人做人做事、立足社會的必須,缺乏創新的個性和能力也便理所當然。而且這些行為準則已不需要哪條法律用來規範和依照執行,但幾乎所有中國人——從父母到領導——都在自己的文化基因裏種下了這種價值觀,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灌輸這種服從的文化,順應的文化而絕非標新立異、獨立於別人的創新文化。雖然社會發展每一刻都離不開創新,但相對於不乖、不聽話,一切創新的理由又都不得不讓步——回到起點和原來是成本最小的一種選擇,而模仿和抄襲也就成了最大的邊際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