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號和標語式文化快餐的斷章取義,讓中國素質較低的國民對政策導向一目了然,但同時也助長了社會發展的淺性思維。這種壓倒一切而不容辯駁的淺性思維,最終蠶食了中國人運用邏輯的思維能力,也使中國人放棄了對係統的理論與技術的孜孜以求。
中國社會標榜生產力已有好些時日,最鼎盛的時候,挖空心思去發掘這也是生產力、那也是生產力,可恰恰忘掉了人才是最根本的生產力。在我們的記憶中,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人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實際上,從將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開始,就鮮有人再提及和強調造就各種各樣“生產力”的人這個關鍵與根本。
如果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那麼人算第幾生產力?抑或是駕馭第一生產力的什麼工具?一個人的創造性勞動不被用收入的價值去承認和證明,又怎麼能理解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創造與發展呢?
以馬克思主義的自然和辯證唯物主義看來,人是這個世界上最能動的因素,一切人類活動的出發點和文明成果的產出,都是以人為本和最終歸屬的必然。馬克思以有機整體的觀點來看待生產力,而其所包含的各種要素中,人即勞動者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說“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
人是這個世界的主體。人類創造了科學技術,是為了更好更快的文明與發展,而發展的結果必須尊重人類的共同選擇和需要,絕沒有什麼撇開人的進步和共享文明成果的發展。
經過一段快速的經濟發展之後,中國對什麼是發展以及應該怎樣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那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中國人自身的發展才是最根本的發展,也才是經濟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目的。
低工資現象透露出來的,是中國文化裏對人的勞動權利和付出的忽視和不尊重。大量低素質的工人從事低級簡單的製造操作,企業主並不去考慮勞動力的再生產,反正門外等著進來作替補的人排成了長隊。
人口眾多是中國最大的現實。大到什麼程度?從發展戰略、項目到文化、物價以及社會保障等等,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得不基於人口來考量,不得不以人口作為基本點並從此出發。
如果非要論證的話,用大家都非常熟知的一個事情就足以證明,那就是,當國家上下大力遏製房價過快、非理性上漲的時候,麵對強大的政策威力和一連串目不暇接的調控組合拳,不時總有幾個房地產大佬發出與之相反的聲音,你方唱罷我登場,一致強調房價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供不應求自然價高,絕非調控之功即可將之打回原形。唱這種不合時宜、討全國人民厭惡反調的底氣何在?是一個更加開放的文化多樣的氛圍,還是他們自持對房地產具有絕對的話語權?
其實,並非大佬們不自量力想跟政策作對,也不是他們覺得錢沒賺夠還想得寸進尺,細細思量,應該是他們具有非同一般人的認知與洞悉之功力以及說真話的底氣。
中國人曆來視有房為而立之門檻,結婚生娃沒有屬於自己的住房是萬萬不可的,這是數千年的文化遺傳使然。不幸的是,我們卻背對這種文化擊鼓傳花,看不見單一的商品房價一天一個樣往上竄。一方麵是眾多人口排著隊等待而立,另一方麵,國家的快速發展又給了全體國民更多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願景和信心,這些無疑都會推漲房價。
因為早先房改理論的缺失,使得一極獨大的商品房價令人無以承受,因此,單單是調控已經不可能解決問題——這才是房地產大佬闊言房價決不會大跌的真實底氣。
事實上,除了房價,“蒜你狠”、“豆你玩”、“薑一軍”等等不也是因為人多、市場總是能以生產不足為由刻意炒作的結果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產能過剩與消費不足、內需不旺又是怎麼回事?
發改委專家馬曉河指出:我國正在由某一方麵的過剩向全麵過剩演變。由於產能過剩,內需不旺,中國產品被迫出口,又導致了大量的貿易摩擦,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風險越來越大。中國人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提供了一雙鞋子,可見鞋的產能過剩多少。
其實,產能過剩,也是盲目發展、競相發展、唯恐落後不能發展惹的禍。按照時尚和流行的文化與思維來說,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一句要頂一萬句的,誰違背誰就遭到遺棄,誰奮勇爭先誰就芝麻開花節節高。因此,就算中央三申五令禁止搞那些過剩的項目、落後淘汰的項目、不切實際的項目、與生態文明相悖的項目,然而,隻要不到撞個頭破血流倒下去的那一分鍾,各地的行政長官門都是要拚命去拚搶項目的。於是,水泥過剩、鋼鐵過剩、玻璃過剩、多晶矽過剩、風電設備過剩……有禁令怎麼啦?我就是要搞!發展就是硬道理!這比禁令豪氣多了。
過剩,正在慢慢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常態。可是,對過剩的真實含義卻有不同的解讀。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過剩是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不旺造成的假象,是可以通過拉動內需來調和的。而其他的觀點,也包括產能的絕對值過剩——畢竟,不少產品中國的產能已經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左右。
其實,之所以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並不在於對過剩本身的技術探討,而歸結於發展快慢以及方式的爭論。
持內需不旺、消費趕不上世界水平的觀點,希望國民不要怕花錢,這樣才能繼續快速發展;而強調產能絕對過剩的冷靜,卻看到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以及由此決定的發展接近極點的端倪。
2006年11月23日,央行副行長蘇寧就表示,中國最終消費占GDP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下降到曆史最低水平。在中國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同時,世界平均消費率卻為78%左右,兩相比較,猶如天上和地下。
是內需不旺而導致產能過剩,還是產業布局黔驢技窮擠堆取暖導致消費品種類不多、層次過少而不能滿足消費者需要?但不管怎麼說,這種依賴外銷的製造格局,無疑將中國成千上萬企業的性命讓外國市場的無形韁繩給拽住了,其中所必須直麵的危機,自然不言而喻。
低端製造出來超過全中國人消費需要的過剩,隻能依靠出口來消化,這在全球化製造分工鏈條中也無可厚非。來料加工因為利潤低,加上中國文化落後,不能自主開發出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時尚新產品,工資增長緩慢,無錢擴大消費,內需拉而不動。這種結構性缺陷,尤其是傳統文化對非物質消費的無意識和習慣,以及由此造成的自主研發與創造不足,才是中國國內消費提振不力的根源所在。
由於一個勁出口創彙,中國的企業都以幫外國企業特別是為世界500強抬轎為榮,哪怕是利潤低到隻有百分之幾也在所不惜。這是內銷不旺、拿不出可供國民消費和追捧的自主產品的悲劇。可這能怪誰呢?中國製造沒有文化這個靈魂,隻能看圖加工,拿不出有號召性的產品來。
2009年,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數量和金額空前暴增,分別創下曆史最高記錄。僅前11月,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兩反兩保”貿易救濟調查103起,其中反傾銷67起,反補貼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此外,中國還遭遇美國337調查6起。涉案總金額共約120億美元。相信今後還會創下新的紀錄。
內需不旺才使外銷成為經濟發展的唯一動力和依賴並遭受到全球的圍堵?已經完成溫飽使命,按理說將會打開消費的廣闊空間,為什麼苦等多時就是不出現?
顯然,內需不旺也是個偽命題,這背後隱藏著更多的影響。
“十二五”規劃設定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實現由“國富”到“民富”的轉變。
由此可見,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成為未來5年的發展軸心,其中衍生出來的消費型社會也被確定為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
增加收入很好理解,而提高生活水平卻有可能讀出完全不同的意義來。
怎麼才能體現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什麼才叫中國特色的小康社會?每人至少一輛豪車抑或一艘遊艇?每家一幢近千平方米的別墅?每天都打飛的到千裏之外的辦公室去上班?每個人都有數不盡的衣物、食品、化妝品?全國每個縣都有幾家5星級賓館均?
人類唯有通過自己對創新和發展的愛好與自由,才能在物質享受之外尋找到新世紀的生活和幸福。
從全球化發展的普世價值視角以及對自然資源依賴型發展的極限來看,人類社會不應該也不可能將原來的那種以消費來推動發展的理論,繼續用來充當未來世界社會發展和經濟壯大的車輪,那種對消耗資源的物質產品盡可能多的占有、無限度消費和依賴,隻會令人類自絕於地球。
建立起可供操作的資源節約型消費價值觀,而不是繼續寄希望於擴大對實物的占有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麵臨的一個戰略性和文化性課題。不然,中國將再次與世界最新的價值觀念的發展無緣。
其實,僅就中國人是美國的4倍還多來看,中美之間的消費數值並不具有可比性,更不用說兩國生活、文化等消費文化和習慣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了。
因此,即使消費總量超過美國,也毫無意義。
不管怎麼說,對目前的中國而言,產能過剩是相對於購買力不足的一種現象,消費率不高、內需不旺則是國民渴望消費而又無力支付的負翁過剩結果。這兩種現象的交集,就是相對於經濟發展收入太低,而且物價上漲過快。
國務院參事任玉嶺認為:我國的最低工資是標準工資的21%,世界上通常是50%;我們的最低工資比世界上低得多,我們要高度重視提高工資水平,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資待遇。
隻有真正以人為本了,讓勞動力的再生產拿大頭,而不是讓所謂的國家拿大頭、集體或者企業拿中頭、個人拿小頭的偽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文化”繼續主宰中國的分配理論與技術,中國人民才會有真實的和更加幸福的尊嚴生活,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才能繼續朝著引領國家崛起和不斷強大的方向堅定邁進。
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最迫切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將以人為本放在一切事物和政策的最前麵、最優先、最排他的地位來加以考慮,而以人為本最急需解決的,就是國民收入偏低問題,也就是重回人是生產力中最能動要素的正軌。
如果國民不能成為決定這樣那樣生產力的要素的話,那什麼東西成為生產力都顯得毫無意義。如果沒有一個幸福、強大、團結和同心同德的國民以及他們從內心裏萌發的愛國主義,那麼,國家的強大絕無可能達到所向披靡的預期。
能決定一切的唯有人自己,而不是其他的被追捧、被神化、被夢想著的什麼東西。
中國人的低薪,其實就是中國人不怎麼被當成人來看的一個文化縮影。勞動和創造不被尊重,有錢人、投資者認為你就隻值那麼點錢,我的錢都給你了難道你還不滿足?不滿足也沒辦法,誰讓你是最底層最卑微的勞力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