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網絡對文化發展的特別貢獻,因為2010年它讓中國人認識了低工資。
首先浮出水麵的是一張雷人的工資條。網友“不幹2010什麼事”曬出了自己2月份的工資收入明細——基本工資1300元,扣除養老保險144元、社保198元、失業險18元、醫保36元以及“其他”扣款900元。最後實發金額為4元!
這張無奈曬出的工資心情,無疑成了“史上最牛工資條”。其中更牛的還是4次遲到扣款900元!因為公司考勤製度規定“遲到一次扣100,3次以上再扣款500”。也許因為中國人缺乏守時觀念,不少企業對遲到扣款都無比凶猛而毫不留情,體念過如同被宰一般截掉工資相當部分的中國工人應該不在少數。
中國的企業和盈利機構,均將克扣員工的工資當成能事,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企業或者機構多賺些錢——誰讓他們是打工者而不是資本家和高管呢。
盡管流水般的生產線可能因為某員工遲到而延誤開工或者被迫停下來,但遲到一次就要扣去超過員工一天的勞動所得卻令人懷疑動機。這是經濟發展好過了頭,還是不拿人當人的文化落後?
2005年,廣東省總工會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工資12年來隻提高了68元,超過一半的進城務工人員隻能靠加班加點獲取更多一點的工資收入來維持生活。
正像沒有最慘的隻有更慘的說法那樣,有網友稱自己的同事工資發下來非但分文沒有反而倒欠0.5元。做推銷員的陳先生爆料說,他曾經辛辛苦苦工作一個月倒欠單位131元的“世界之最”,而當月公司還有3名員工與他一樣收入都是負數。工薪低不算奇聞,低到了負數就不能不讓人嘖嘖稱奇了。久違的負工資再次出現在中國工人麵前,顯然是某種文化遺傳到位發出的信號。
工作了一個月竟然還要倒貼——貪婪的資本生吞了文明的精髓,而且,誰是大巫、誰是小巫,也讓人們分不清了。
把工資弄成負數的手法實在太多,除非你不夠心黑。像遲到、溜號、電話費超支、違規罰款等等,多如牛毛的宰割利刀很容易盤弄出來,就算你看上去幾千上萬的月薪,也不夠那把宰割的利刀填滿牙縫。
邪門由此可知。
低工資是中國的一種傳統。
30多年前,剛進廠的學徒工的月薪不到20元人民幣。當然了,那時候的物價也讓這種低工資物有所值,怨言不多。顯然,低工資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錯的是拿著低工資卻看著物價永無止境般往上攀升。物價再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高物價下的低工資,更可怕的還有人民幣外升內貶。
30年的巨變,是發展帶來的,這毫無疑問。口袋裏的錢多了起來,物價則漲得更快。這也是發展必須的付出。大家都很理解。
越來越難忍受的是,月光族望著空癟的錢包而手裏還拽著一把賬單,去超市也不再敢一進去就瀟灑推走一輛購物車,是不知道明天這點錢還能吃頓什麼樣的午餐……
低工資不是一種現象,而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與工資成本理論等出了問題。
人民幣幣值設定在哪個點位?彙率可能會在那個範圍波動?最低工資與產品及物價指數怎樣關聯?貨幣流量……在這裏,也不管什麼專不專業、名詞規不規範、提法準不準確了,反正,僅名詞就會令人大腦皮層踏空。
前些時候,每一次討論低工資,都會出現諸如“灰色收入”之類的說辭來映證工資低隻是個假象。這種觀點影響我們對低工資的認識已有一段時間,也因此失去了出手解決低工資難題的最佳時機。
當然了,解決低工資難題什麼時候都不晚,也不容許晚。
職業的最高境界,是能夠從事自己所喜歡的、不違反法律的勞動並且有和其他別的行業差距不大的薪金拿。中國人多,所能從事的職業與職位也要求更多,最好是地球擁有的產業中國都有,能從事的職業中國都有,能賺的錢在中國也都能拿到——這對中國製造、中國崛起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絕不僅僅是保障就業那麼簡單。
對工資到底有多少的理解和估計,郎鹹平教授有一種算法——用工資總額除以GDP得到的比例,美國為58%、英國是56%、日本和法國均是53%、加拿大51%、澳大利亞47%、韓國44%、阿根廷36%、墨西哥33%、委內瑞拉31%,東南亞國家包括泰國、菲律賓為28%,深陷美國製裁困境的伊朗是25%。因為缺少非洲的資料,郎教授推測在20%以下。
這些簡單的數值所勾勒出的蘊意,如要解讀為越是發達的國家比例就越高,那當然是其中的一種解析。
令人大吃一驚的是,GDP全球第二的中國卻落在了最後,還不如非洲,隻有墊底的8%。世界第二的GDP,怎麼隻配拿到全球最差的工資?而中國工人卻又是全球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時。其中,每周工作時間多於《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
這些數字甚至無法推斷中國應該劃歸哪一類發展水平的國家行列。
由於中國曆來不重視各種數據的科學性,也沒有自己成熟的數據理論和完整的技術工具,因此,不同渠道得出的數據經常相去甚遠。與8%截然不同的是,有關部門發布的數據表明,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2005年為36.7%。但在同一口徑的數表中也顯示,該項比值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後,就開始了持續下降,即使2005年為36.7%,22年間也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與勞動報酬比重的持續下降正好相反的是,1978年-2005年,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1997年至2007年,政府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10.95%升至20.57%,增幅近1倍。
從微觀層麵來看,每小時工資收入最多的德國,能入袋30.6美元,差一點就是200人民幣。北京定下的每小時工資為全國之最,也隻有13元人民幣。
中國為什麼總是不斷“山寨”,除了文化使然外,那是因為大眾的購買力隻能對應山寨貨的消費。除了工資低,還有更可怕的,那就是人民幣一邊對外升值,一邊又對內貶值。同樣價錢的一塊地,美國是一家別墅可以住一個人,而中國的電梯房卻不得不擠進七八百人。這時候誰都覺得計劃生育多麼英明。
低工資源於一種文化,一種蔑視作為勞動者的工人和技術的落後文化。這種落遺傳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古董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