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月薪購買力來看,解放前幾塊大洋的月薪,除了養家糊口,出門就“打的”也夠了。但能拿幾塊大洋月薪的人隻是“勞心者”中的極少部分。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企業、街道企業幾塊錢、十幾塊錢的月薪,也相當常見。但是,幾分錢一個雞蛋,幾分錢一斤蔬菜,十幾分錢就可以買一斤大米,不到100分錢就能買一斤特級豬肉……唯一的缺憾,是物品稀缺,生活必需品樣樣憑票供應,即使你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低工資的危害顯而易見,其可能導致的危機和社會成本的無限增加亦不可讓人掉以輕心。
中華全國總工會分析稱,近些年來我國出現了一些由勞動關係矛盾引發的群體性極端事件,如“通鋼事件”以及部分地區“出租車停運事件”,其重要原因是職工的收入水平低、福利待遇差,“據前兩年的不完全統計,因收入分配和保險福利問題引發的勞動糾紛占勞動糾紛的65%以上,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全國總工會另一項調查顯示,有23.4%的職工5年未增加工資;75.2%的職工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職工認為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且不說勞動報酬占GDP比重高低這種理論到底科不科學,也不論GDP裏麵的水分是多是少,甚至我們也別去妄談什麼“工人提高待遇最有利的工具為工資集體協商製度”,單就招不到工來分析,我們也會看到背後暗藏著更多的危機。
全國各地頻繁出現的“民工荒”、“招工難”,本質上是企業生產獲得的利潤在資本所有者、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的分配不合理、不公平,是一種缺乏以人為本的和沒有可持續觀念的、非文化的財富分配方式的折射。而出現“招工難”的企業通常又都是那些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尤其是代工企業,這些企業中的普通工人不但勞動時間長、工作條件差,而且收入少、待遇差。
關於工資低和收入差距過大,專家與學者的見解已經很透徹:
天津農學院副院長邢克智:到學校任教的年輕人,月收入不過3000元,一個月不吃不喝也隻夠買半平方米房子。
全國人大代表趙中林:不少壟斷行業的高收入並非來源於經營管理水平高或生產效率高,而是靠壟斷地位取得的。這種收入分配結果上的不公平,實質上是機會不公平。
全國人大代表張少軍:如果上市國企高管憑壟斷地位就“一夜暴富”,如果城鎮工與農民工之間永遠存在身份和收入的“雙重鴻溝”,那發展成果就談不上共享,發展方式就談不上科學。
全國人大代表範誼:企業按月繳納退休金,公務員不繳納退休金,可退休金反而最高。同樣是退休幹部,隻是因工作需要分工不同,退休收入差距如此之大,理由是什麼呢?
全國人大代表傅企平:本是同根生,貢獻亦相同,收入差幾倍,何以論公平?
勞動者報酬過低,實際上是更看重經濟增長而非國民財富增長的文化結果,也是中國文化中人的因素從來就沒有回歸“本”位的真實反映。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職工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的2倍到3倍,如果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更大。這些壟斷行業的職工不到全國職工總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卻相當於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
國家是國民的家,國民有充分的理由享有國家資本所產生的利潤分配權和發展成果共享權。目前許多行政性壟斷企業已成為公眾性上市公司,今後還會有更多的企業上市,應該按照同股同權的原則,規範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也可將這部分利潤用來補充社會保障資金,或作為再分配基金用於擴大居民消費、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生存與發展需要。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組織編寫的文章分析了中國存在的諸多分配不公現象。
一是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2007年比1992年下降10.8個百分點,相反的是政府收入和企業收入卻呈快速上升趨勢。
二是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從1997年-2007年的10年間,勞動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53.4%下降到39.74%,勞動報酬占比逐年下降,而初次分配中“強資本、弱勞動”趨勢繼續演變和強化。
三是壟斷行業收入畸高。一些行業憑借壟斷地位輕易獲得高額利潤,並將其轉化為員工的收入和福利。這些過高收入與員工的勞動貢獻和企業真實業績並不相符。
四是一些不合理收入沒有得到有效規範。
由於這些現象導致勞動創造和財富分配存在種種畸變和不公,使得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比從1978年的2.36:1擴大到2009年的3.33:1;東西部地區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拉大,2009年浙江、貴州城鎮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4611元、12862.5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10007元、3000餘元;高收入人群的財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而低收入群體還有2.7億人、絕對貧困人口超過4000萬人、聯合國概念的窮人還有1.5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中國已經呈現為一種外國看起來富裕而國民感到仍窮的很糾結的窮富分化類型。
計劃經濟最經典的時期,中國表現為低工資低物價,但是商品嚴重短缺。而市場經濟越發成功,商品越來越顯得過剩的時候,反而呈現出另外一種例外——低工資高物價。於是,低工資與高物價就像一對魔鬼伴侶和親密的愛人,開始侵擾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打劫中國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那點點錢財而使生活長期在溫飽線上下波動。
近30年來,中國經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四輪通脹,通脹高峰CPI的漲幅分別為18%、21.9%、8.7%和當前的6.5%,這意味著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仍在不斷下降。
所謂的升值,並不能令口袋裏花花綠綠的那些紙能買到更多,興許還會相反。除非你專門拿到外國去花。因此,所有中國人都笑不起來。那樣一來,不但出口下降,工廠可能關門,還將加劇物價上漲。
低收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工資收入貶值而物價卻一個勁地往上竄。可怕的還有收入與分配因為缺少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手段而顯失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