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中充滿著淚水,我看著他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心想,他是認真的,老板隻是想讓我知道汽車設計有多重要,每個步驟都不能有閃失,雖然那隻是個小細節,但若鬆懈下來,就不能製造出令人信賴的產品。
“那就是他想表達的重點,他不是隻想教會我一個人而已,而是全體工程師,所以才打我。
相信我,當天我上了很重要地一課。”
許多本田的員工也遭過類似的教訓、誠如井深大所言:“本田在公事上是魔鬼……,(他)設定目標、嚴責部屬、甚至在他們找借口時毆打他們,但他所有的部屬都了解他對工作有多誠心認真。”因此,大家才能諒解本田的行為,因為他們知道,他打他們並不是出於無知,而是關心他們的福利和公司的發展。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任何的進步都不可能由一個人或幾個人來完成,而是集體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追求卓越要落實到每一個員工的思想和行動中。因此,老板自己在追求卓越時,要采取各種措施和獎罰製度來督促員工的行為。甚至許多老板都像本田宗一郎一樣因追求卓越,而對員工和合作者吹毛求疵。”
霍華強生隻因為一家加盟業主不能保持賣場清潔而把大門鎖上;黑比·費爾茲把好幾百美元“看起來不快樂”的餅幹丟掉,讓員工知道品質的重要性;雷克洛克則強調做漢堡的每個細節都要完美無缺。這種凡事要求絕對完美的態度,幾乎是每位創業家都會提到的重點。蘋果電腦的共同創辦人史提夫·賈伯斯解釋,那是因為“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比隻是做完事情更能激勵人心。若大家知道隻有完美的體係才能走向卓越,他們就會自發地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
其實,老板的行為雖然過激,卻也無可厚非,大部分員工也都能理解老板的苦心:為了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更有利的生存發展空間。如果老板要求過鬆,最終受損失最大的也許正是員工。
永不滿足是追求事業高立意的根本。
為了不斷超越對手和自我,老板要永不滿足。
在現有的成就上自我陶醉,其實就是在無形中為自己的事業圍上了圍牆。如果一個創業者將自己設定在自我滿足的圍牆中,那麼他的事業發展就走到終點了。正如人不應該給自己設限一樣,企業也不該局限事業的發展。
4不斷創新
創業路上無止境,一旦加入這個行列,就得不斷創新才能活下去。比爾·蓋茨估計微軟產品隻要推出三年就過時了,因此他得不斷更新自己的遊戲計劃。任何一位老板都和蓋茨一樣,發現自己的公司需要不斷吸引別人的注意,正如亞瑟·伯朗克的名言,每個創業家不久就會發覺“不懂得興風作浪的人,就等著被浪頭淹沒。”
(1)自我淘汰與自我超越
以微軟來說,它固然建立了某種壟斷的優勢,但壟斷並非它之所以超越一切對手成功的最初原因,也非他後來保持這一優勢地位的關鍵。微軟真正致命的武器是把這種優勢與出色的商業頭腦結合在一起,它經常能把別的公司僅僅掛在口頭的東西付諸實施;微軟極力進行創新,不知疲倦地製訂戰略;如果有必要,還能極端地有耐心。
總體上說,企業的創新包括產品、管理和經營理念等方麵的創新。從理念上說,不斷創新作為企業發展、升級之利刃,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精神上勇於自我超越和超越對手、勇於主動求變以適應環境的氣質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創新也是對卓越的追求的體現。
事業一旦建立,就麵臨如何延續和發展的問題。每一項事業的建立,都是老板心血的結晶,可以說,事業是老板的另一個“孩子”。在時代日新月異地發展市場激烈競爭的狀態下,隻有創新,這個“孩子”才有生存。隻有創新,這個“孩子”才能發展。
IT巨頭企業英特爾是不斷創新的典型。曆任老板,尤其是格魯夫是一個深具憂患意識的領袖。在他的領導下,莫特爾不斷改寫著自己的曆史。
1975年,摩爾清醒地預見到電腦芯片性能每18個月將提高一倍。格魯夫接替摩爾的職位後,則充分印證摩爾定律的偉大預見和市場前景。英特爾在格魯夫的驅動下,不斷為PC製造商們提供最熱門的芯片,使他們能開發出功能更新、更強的PC電腦,最終使英特爾的微處理器被裝進了世界80%以上的PC機。
10年的CEO生涯,格魯夫把英特爾變成了世界上最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公司。在英特爾公司快速的發展過程中,他給英特爾打上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印跡。使英特爾從一個芯片製造商轉變為IT界領袖。從1987年格魯夫上任以來,英特爾每年給投資者的回報率平均都在4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