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傳誌的企業社會責任觀中,“空氣濕潤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由來已久。早在創業之初,柳傳誌就在聯想內部講話中多次要求聯想的員工注意自己的言行,讓聯想處於一個相對濕潤的環境,為聯想的發展創造一個好的內部環境。聯想發展初期,柳傳誌也多次提到要給聯想創造一個濕潤的外部環境。按柳傳誌的邏輯,如果外部環境相對濕潤,那麼一旦企業遇到什麼要死要活的問題就能有個緩衝,外部環境相對濕潤是聯想發展的一口活眼。聯想發展至今,外部環境的變化已經很難成為聯想發展的變量,這時的聯想開始轉而為社會大環境的濕潤而行使自己企業公民的職責。
彼得·德魯克曾經表示:“一個健康的企業和一個有問題的社會是很難共存的。”
協調好企業和社會的關係,柳傳誌的建議是:“我們要努力地使社會的空氣濕潤一些,要形成一個和諧社會,企業和企業家們要為之作貢獻,不然的話,空氣太幹燥了就容易著火。真的著火了,企業就容易受到大的衝擊,更談不上持續的發展。”
針對社會上貧富差距拉大、仇富心理攀升的現象,柳傳誌呼籲企業家不僅要注意自己的消費方式,更要正確地對待和使用財富。他認為生活能做到恰到好處就是了,而且這麼做能對社會穩定起到好的作用。
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華人首富李嘉誠是柳傳誌十分欣賞和崇敬的兩位商業領袖。蓋茨自己曾表示,伴隨巨大財富而來的是巨大責任,他認為:“現在是把這些資源回報社會的時候了,而幫助困境中的人們是回報社會的最好方式。”而李嘉誠每年一兩次在長江商學院對著學生們的演講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在他著名的“奉獻的藝術”主題下,李嘉誠說道:“今天商業社會的進步,不僅要靠個人勇氣、勤奮和堅持,更重要的是建立社群所需要的誠實、慷慨,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公平、更公正的社會。”
從首富到首善,這兩位傑出的商業英雄無疑是柳傳誌心目中的榜樣。柳傳誌也一直把“所有受益於時代者,都有義務回報社會”作為聯想履行社會責任的座右銘。
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2008年底,聯想累計向社會捐助的公益資金達8000多萬元,但是柳傳誌並不看重這些數字。在他看來,企業家回報社會,更多的是看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也不是捐點錢這麼簡單,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真正做一些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事情。他極為反對應景式地去做公益,而強調要有計劃地、實實在在地做一些事情。
聯想做公益有兩個主要方式: 一個是傳統的慈善捐贈方式;另一個是公益創投,道路不同,卻殊途同歸。
最近這幾年,聯想的兩個主要目標是明確作為“新世界企業”的定位與創業特性,並為打造強勢的企業品牌建立信任基礎。與此配合,聯想開始設立各種以支持人們創業脫貧為重點的戰略慈善項目,力爭到2010年能夠完成資助10萬人創業的目標,至今這些項目已經資助了超過5萬人。此外,聯想還積極從資金、物資與人才方麵資助小額貸款事業的發展,使更多的窮人能夠獲得創業脫貧的啟動資金。聯想還試行了讓員工深入到聯想的慈善合作夥伴中進行親身體會的項目來鼓勵員工參與公益事業,並設立了一項新的基金來支持員工在所在社區進行社會創業活動。
聯想之所以如此大力鼓勵支持公益創投,柳傳誌說,“在中國考慮就業的問題可有兩個角度,其一是拉動內需,其二是社會穩定。就業問題解決不好,什麼事也做不了。”
正是憑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慈善心,柳傳誌帶領聯想積極倡導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投身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為建設和諧社會、發展國民經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010年5月30日上午,第十屆亞太華商領袖論壇暨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大獎頒獎盛典在海口正式舉行,來自亞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華商領袖出席了大會。作為中國企業家的傑出代表,柳傳誌榮獲年度“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大獎,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