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傳誌曾經給自己作過一個十分精辟的概括:“一個種好自己一畝三分地的企業工作者。”但是隨著聯想的發展壯大,柳傳誌提出了不僅要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觀點,並且付諸行動,帶領聯想通過各種方式履行社會責任。
如今的聯想完全稱得上柳傳誌所說的“大達”了。正如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台詞說的那樣,“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柳傳誌深知要想基業長青必須更進一步地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果企業隻能夠為自己股東負責任,為自己員工負責任,為客戶負責任,都稱不上偉大,企業應該能夠做出對自己民族、國家,甚至全人類更有意義的事情,這是我們努力的追求。”
實際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導者已經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可或缺。履行社會責任不再是主觀願望,而變成了客觀要求。無數案例證明,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一個企業要想大幅度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從而在全球化的市場中實現突破、長足發展,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是重要途徑之一。反之,一個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的企業最終難逃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2008年的中國,有兩件大事充分說明了企業競爭力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係。一個是汶川大地震,一個是“三聚氰胺事件”。前者是天災,後者是人禍。在天災麵前,13億中國人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堅強與團結。就在全國上下萬眾一心抗震救災之時,有“涼茶之王”美譽的王老吉更是慷慨解囊,為災區捐款1億元,其慈舉令國人大受感動。而與此同時,王老吉的品牌美譽度也開始隨之大增,一時間“飲料就喝王老吉,捐款就要捐一億”的口號傳遍大江南北,可謂婦孺皆知。
雖然有人質疑王老吉的真實用意,但是王老吉的成功卻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消費者對這種成功是充滿敬意的。關於慈善行為究竟是在作秀,還是在政府公關的爭論,常辯常新。在印度洋海嘯賑災的捐款行列裏,也有一些公司由於本身正陷於醜聞而形象受損。如2004年初陷入財務困境的美國著名商業軟件製造商冠群電腦,就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捐出了20萬美元,不乏輿論認為他們是在通過慈善來挽救公司形象。
但更多時候,這些“私心”是被理解與肯定的。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企業公民中心的研究員邁克·布羅菲爾德認為,可以認同“策略性慈善活動”——企業在捐助時,除了金錢,如果其產品和服務恰好能和受捐贈者的需要吻合,那麼即使企業有公關甚至廣告的目的,也是值得讚賞的。
與王老吉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事件”,包括三鹿、蒙牛在內的一些知名乳製品企業,不僅給數千個無辜家庭造成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毒害”,引起了舉國公憤,也為自己的卑劣行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反思這起幾乎是全行業集體犯罪行為的毒奶粉事件不難發現,領導者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無疑是萬惡之源。這些貼著“名優產品”、“質量免檢”標誌的產品,在被揭穿真實麵目之後,其之前大肆宣揚的嘴臉和架勢就愈發顯得恬不知恥。
前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田文華在一次獲獎後說:“經營企業,猶如經營人生。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必須以經營人生的嚴肅態度來經營企業,時刻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回過頭來看她的話,真是大言不慚。一個敢於把“毒奶粉”送到千家萬戶的企業,遲早會被群眾送上曆史的審判台。三鹿的徹底覆滅和田文華的鋃鐺入獄足以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