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十一) 十一月管理者的細節之道 (2)(2 / 3)

王永慶覺得要想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轉變思路,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當時的台灣,稻穀收割後都鋪放在馬路上曬幹,然後脫粒,這就使一些雜物摻雜在米裏。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了商機。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沙石之類的雜物揀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有了信譽,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同時,王永慶也進一步改善服務。他又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很快為他贏得了市場。

王永慶正是通過運用細節思維,把握好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每一個細節,逐漸發展壯大,最終建立了台塑集團這一企業帝國,王永慶也由此成為一代商業領袖。現在的台塑集團橫跨多個行業,尤其是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製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這在台灣是獨一無二的企業集團。

從米店小老板到億萬富翁,這是多大的跨越?這就是億萬富翁王永慶一生的跨越。王永慶和李嘉誠一樣,是典型的東方商人,他們的經商智慧,就是善用細節。王永慶的細節思維值得成長中的中國企業家借鑒和學習。

古人雲:“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時。”這裏說的當然是戰略問題,作為企業家,如果缺少一種思維的敏銳性,就不能從小細節中發現大市場,也就無法預見未來。我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引導事業,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行動指導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企業家要善於分析和把握細節信息,細節同樣可以為企業帶來效益和價值。

起於壘土——大事情都是小細節累積而成的。

道德經箴言

原文: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九層的高台,堆壘於土坯。

在企業當中,日常做得最多的還是細節性的小事,驚天動地的大事畢竟隻是少數。

廣州一家家電製造有限責任公司曾發生過這樣一起管理“事故”:3號車間有一台機器出了故障,經過技術科的工作人員檢查,發現原來是一個配套的螺絲釘掉了,怎麼找也找不到,於是,隻好去重新買。可根據公司內部規定,必須先由技術工作人員填寫采購申請,然後由上級審批,之後再經過采購部部長審批,才能由采購員去采購。

可問題出現了。市內好幾家五金商店都沒有那種螺絲,采購員又跑了幾家著名的商場,也沒有買到。幾天很快就過去了。采購員還在尋找那種螺絲。可是工廠卻因為機器不能運轉而停產。這還得了,於是,公司的其他管理者不得不介入此事,認真打聽事故的前因後果,並且想方設法地尋找修複的方法。

在這種“全民總動員”的情況下,技術科才拿出機器生產商的電話號碼。於是,采購員就打電話問哪裏有那種螺絲釘賣。對方卻告訴他“你們那個城市就有我們的分公司啊。你去那裏看看,肯定有。”半個小時後,那家分公司就派人上門送貨來了。問題解決的時間就那麼短。可是尋找哪裏有螺絲釘,就用了一個星期,而這一個星期公司已經損失了上百萬元。

從這次事故中,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公司某些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強。從技術科提交采購申請,再經過各級審批,到最後采購員采購,這一切都沒有錯誤,都符合公司要求,可是這件事卻造成這麼重大的損失,問題在哪裏?竟然是因為技術科的工作人員沒有寫上機器生產商的聯係方式,而其他各部門竟然也沒有人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