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十一) 十一月管理者的細節之道 (2)(1 / 3)

(十一)十一月管理者的細節之道 (2)

因此,管理者應該換一種眼光審視眼前小事對人生目標的影響,重視做好小事與細節的價值,有時能讓我們成功之路柳岸花明。

行動指導

大生於小,多起於小。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大道理誰都懂,成功的關鍵是在細節上尋求突破。這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聖人猶難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道德經箴言

原文: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譯文:因此,聖人對這些問題都加以認真審慎的處理,所以終於沒有困難了。

管理者在成就大事之前,必須認真審視身邊的每一件小事。

一個家政服務公司發現:近來,來自大學校園裏的大學生客戶明顯增多,他們都要求清掃寢室,並且很少討價還價。一個月來,該公司頻繁接到大學生預訂的鍾點工服務,日均接到七八個預約電話,生意好時還不得不退單。令家政公司奇怪的是,女生寢室的預訂量大大高於男生寢室,以至於這段時間女性鍾點工比男性鍾點工走俏。

請鍾點工在校園內已很流行,而在費用方麵寢室內的同學也會很默契地“湊份子”,從每人四五元到八九元不等。該女生又接著解釋說:“我們是大三學生,房間空了兩個多月沒人管了,現在同學們或忙於考研或找工作去了。”

鍾點工往往一到就開始工作,從開始清掃垃圾,抹桌椅,到整理床鋪,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宿舍的幾位同學不是站在一旁看著,就是各行其事,不是躺在床上看書,戴上耳機聽音樂,就是玩起了電腦。

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的大學生,連打掃寢室這樣的小事都不願做。更何況如今大學校園裏仍有許多家境貧寒的學子,這種盲目流行的“貴族做法”也會對他們造成壓力,極易在校園裏衍生不良的社會風氣。不能不讓人擔憂。無獨有偶,曆史也有一位不願打掃房間衛生的人,並且還有振振有詞。

陳蕃是汝南平輿人。他祖上是河東太守。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蕃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怎麼能在意一間房子呢?”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

陳蕃欲“掃天下”的胸懷固然不錯,但錯的是他沒有意識到“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掃天下”包含了“掃一屋”,而不“掃一屋”是斷然不能實現“掃天下”的理想的。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積累而成的道理。

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不可隻抓效益,重結果,而忽視了一些關鍵的細節,有時候細節也能決定成敗。縱觀曆史上一些大人物,多數都是從最低層做事,從小事著手,從而平凡的崗位上一步一步成就事業的。因此,管理者要想做成大事,也必須從小事做起,並且做好小事。

行動指導

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做好身邊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是成就一切大事的基礎。

第二周 細節中發現機遇

“生於毫末”——從小細節發現大市場

道德經箴言

原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文:合抱的大樹,長成於細小的萌芽。

管理者應精於細節,適應市場,不墨守成規,善於從細節中發現市場,並及時采用新辦法解決了問題。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隻好去做買賣。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到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租一個小鋪麵。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沒有任何優勢,新開張時,生意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