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對曹參也同樣“於私有隙,於公無怨”。蕭何病重之時,惠帝前往探視,問道:“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蕭何答道:“知臣莫如主。”惠帝問:“曹參何如?”蕭何馬上頓首道:“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蕭何也完全拋棄個人恩怨,沒有圖謀私利,而是舉薦曹參。曹參為相後,也是不計個人恩怨,全部沿襲蕭何成法,史稱:“至何且死,所推賢惟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這就是公私分明的宰相氣度。
很多管理者很容易把公事私事攪在一起,甚至發生以私害公的事情。這樣做危害極大,不僅損害自己的形象和威嚴,而且私事也未必便能保全。所以,管理者要明白:公是公,私是私,切不可自私自利,把私人恩怨放到公事上來說。
每個人心中都有公、私兩種欲望,關鍵是看你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公私不分、假公濟私或處事不公的領導,在員工的心目中是不會具有威信的,因此公司的領導最好不要假公濟私。公私分明應該是一個領導處理事情的一個準則、一個標準。唯有如此,領導才能正己立身,才能有效地管理下屬,讓下屬信服。
公私分明,為古已有之的領導戒律。對一個企業的領導或主管而言,公與私是不能同時滿足的,因私必然害公。因私害公的領導或主管,在下屬眼中就像掉了價的大白菜一樣,毫無威信可言。
行動指導
要想做一名成功的管理者,怎麼用好“私”的時間,即辦公時間以外的時間,才是要講究的。
“為而不恃”——不要恃才以欺淩下屬
道德經箴言
原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道德經》第十章
譯文:生養了一切並不拘係自有,做成了什麼並不執為仗恃。
對於領導者來說,容許員工犯錯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是領導者處理好與下屬關係不可缺少的品質,而且這對企業管理本身也有許多好處。
有一次,索尼公司某下屬公司的總經理對盛田昭夫抱怨說,有時工作中出了差錯,卻找不出該負責任的員工。盛田昭夫對這位總經理說:“找不出是好事。如果真的找出是哪位員工,會影響其他員工。”
總經理聽了不解,盛田昭夫說,“就算找出了犯錯誤的人,怎麼處理?錯誤已經犯了,隻能盡力彌補,讓同樣的錯誤不再發生。如果他是一位新員工呢,犯錯誤是因為對工作還不夠熟悉,這時候你更要幫助他而不是拋棄他。要耐心找出犯錯誤的原因,以免他或別人重犯。這不但不是損失,反而獲得了教訓。”
盛田昭夫告誡這位總經理,“我們不可能要求員工不犯錯誤,何況這些錯誤也不至於動搖整個公司。而如果一定要追究員工因犯錯誤而被剝奪了升遷機會,他也許就會一蹶不振,從此失去工作的熱情,更別說為公司作更大的貢獻了。所以,隻要找出錯誤的原因,公之於眾,無論是犯錯誤的人,還是沒犯錯誤的人都會牢記在心。”
盛田昭夫對員工的包容和豁達的處事態度讓人由衷佩服。如果為了追究一個錯誤,又犯另一個錯誤,這其實是兩個錯誤了。
作為一個管理者就要具備豁達、開放、包容的胸襟,而後事業才能有成。寬容大度是現代管理者必務的品質之一,管理中必須講寬容。如果小肚雞腸,那就絕不可能成為十分優秀的管理者。
“宰相肚裏能撐船”是對領導人必須具有寬容品質的經驗總結。一個人不管多麼高明,缺點錯誤總是在所難免的。隻要員工抱著一種積極、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做,哪怕出現一些差錯,管理者也應以一種寬容之心去處理,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和員工共同分析原因,查找不足,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問題重複出現。
在管理中,上級與下級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是在所難免的,下級觸犯上級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遇到這種情況,管理者應以豁達的態度泰然處之,不能耿耿於懷,更不能蓄意報複。
行動指導
寬容的品質對於管理來說像潤滑劑一樣,使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減少,增強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團結,提高群體相容水平。
以其無私——高明的管理者不會公私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