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八) 八月管理者的合作之道 (4)(3 / 3)

道德經箴言

原文: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第七章

譯文: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很無所謂嗎?這樣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優秀的領導者主要體現在強大的領導影響力。“公”與“私”是考驗企業領導品質的利劍。公私能否涇渭分明是衡量企業領導管理責任和立場的標誌。一個領導能真正做到公私分明、公正無私,恰好是對自己“私”字的嚴峻考驗。

《呂氏春秋》中曾記載這樣一個人物。

晉平公要祁黃羊推薦南陽縣令的人選,祁黃羊推薦自己的仇人解狐。這讓平公覺得十分不解,以為他在搞什麼新花樣,便把祁黃羊召過來,責問其真實意圖。祁黃羊回答道:“國君,您隻是問我誰可以擔當這個職位,並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晉平公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便用了解狐當縣令,舉國上下都很稱讚這個任命。不久後,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誰可以擔任太尉一職,祁黃羊這次推薦了他自己的兒子祁午。平公一聽,又覺得不解,認為他在貪私心,立即詢問他為何會推薦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回答:“您隻是問我誰可以擔任太尉一職,並不是問誰是我兒子。”平公很滿意祁黃羊的回答,於是派祁午當了太尉,後來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執法的好太尉。

這個曆史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就是所謂的“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嫌”。孔子聽說這兩個故事後稱讚說:“好極了!祁黃羊推薦人才,對別人不計較私人仇怨,對自己不排斥親生兒子,真是大公無私啊!”後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形容完全為集體利益著想,沒有一點私心,也可以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向祁黃羊學習,工作中不要因為某人私交關係深厚就另眼相待。一旦私心作祟,往往就會落人口實,影響自己的聲譽和公信力。很多管理者認為隻要不貪汙、不受賄、不走後門,就可稱得上沒有私心。其實,私心往往存在於無形中,不易察覺,當領導者自以為公正的時候,自私的念頭已悄然萌生。

公私不分假公濟私或欠缺公正的企業領導,在下屬的心目中不會具有威信。

“公”與“私”分指集體與個人兩種價值體係,形成矛盾關係。一般講,每個人身上都有“公”與“私”兩種欲望,關鍵是要看你如何處理兩者的關係,公私兼營是錯誤的,大公無私是可能的;圓滿的做法是克己(私)奉公。但是由於人本身的需要層次,“公”與“私”常發生尖銳矛盾,偏出現因私而害公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裏的公私分明,是檢查領導是否稱職對的尺度之一。如果一名企業領導混淆公私界限,必定會因私而害公,從而違背了“公私分明”的用權戒律。

因此切忌假公濟私,而應公私分明是一名企業領導用權的標準,惟其如此,才能正己立身,才能管好下屬,否則,就會完全掉進私欲的陷阱之中,終不能自拔,造成毀滅性打擊。公私分明,為古已有之的用權戒律。

隻有領導者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我們的事業才會有順利、成功的保障;而這影響力來源於正氣、正義和正派的作風。

為了樹立自己負責、公正的形象,管理者必須保持高度警惕,時常反省。例如,每當做出一項重大決策時,不妨捫心自問,是否有私情的成分包含在裏麵?是否符合團隊內大多數的利益?是否為了工作效益最大化......把這些問題想清楚了,任何決定不會引來指責與非議。

行動指導

作為領導者不要以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來達到自己的個人追求,要用權為公,而不能以權謀私,搞什麼權錢交易。

第四周 合作不意味著妥協

弱其誌——領導不隻是領頭羊,更是指揮家

道德經箴言

原文:弱其誌,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

——《道德經》第三章

譯文: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

管理者一定要有鮮明的立場,能夠控製屬下的行為,決定製度的執行,不可盲從多數。不要認為隻有照多數人的意見辦事,才能和平地收拾局麵,才不會把事情搞僵。

案例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