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 一月 管理者的修身之道 (1)(2 / 3)

麥肯錫的方案是:解散集團以前的子公司製,將市場營銷、銷售和生產統一收到集團層麵。集團的三位高級副總裁各負責一塊。變革改組方案改變了實達傳統的營銷模式,特別強調資源共享。實達高層迫切希望改變,決定一步到位。

1999年1月1日,麥肯錫的變革改組方案開始實施,進行了“千人大換崗”行動。然而,實達的信息傳遞係統出了問題:老的係統停止運營,而新的係統尚未建好且不斷出故障。結果1~3月,實達高層連基本的市場數據都能不掌握。

那時,聯想、方正已開始降價了,實達沒有降,導致實達銷售量大幅下降。而營銷部一個銷售員原來隻賣一種產品;整合後,一個銷售員要賣實達的全部產品。這種銷售技能需要學習、掌握的時間,實達人一時適應不了這種改革,內部管理一片混亂。新管理體係給集團經營造成了較大的負麵影響,直接導致了經營業績的滑坡。1999年6月,管理重組變革方案正式宣告失敗。總裁葉龍隻得引咎辭職。

實達公司在“變革”中崩塌的事例就值得企業家們警醒。管理者在做任何變革時都要想到,變速度和風險是成正比的。實達的失敗就在於新舊製度出現斷層,新的尚未建立,舊的已經全麵坍塌。組織必然隨之崩潰。這種大躍進式的變革比不變革更可怕。

卓越的領導者和決策者總是冷靜地分析現實,在提出可行性方案後,總會先采取謹慎的或者是漸進的方式進行“探水”,而不是盲目地發動革命。

在一次企業家精神研討會上,與會者總結出這麼一個觀點:“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個唯一的特點:他們都不是“風險偏好者”。他們總是試圖確定風險的性質,並且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否則,我們中間就沒有人會取得成功。”

尋找與環境的相容性是企業家實現理想和目標的基礎。企業家若空有理想,而沒有對現實和環境的認識,那麼企業很可能還沒成形便已夭折。一個過於理想化的企業家,往往會令企業的成長道路布滿荊棘。隻有“致虛極,守靜篤”,把心冷靜下來,反複權衡之後才能做出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決策。

行動指導

一切經濟活動就其定義而言都是“高風險”活動。保護昔日的成果比創造未來的風險更大。創新者隻有在係統分析創新機會來源、認準機會和利用機會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成功。

“聖人處上而民不重”——尊重下屬,方能贏得下屬的尊重

道德經箴言

原文:是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譯文:因此他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但人民卻並不感到負擔沉重。

尊重員工是刻在骨子裏的,而非口頭上的。

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認為人才對於公司非常重要,甚至比金錢還重要。他廣納賢才,而不在意出身和背景,隻要有能力,他均奉為上賓。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得力的人才輔佐。他曾高興地對記者說:“我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同心協力的結果。”媒體形容他身邊有300員虎將,其中100個是外國人,200個是年富力強的香港人。

20世紀80年代中期,長江實業集團的管理層基本上實現了新老交替,各部門負責人大都是30~40歲的少壯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霍建寧。霍建寧畢業於香港名校港大,隨後赴美深造,1979年學成回港,被李嘉誠招至旗下。他擅長理財,負責長實全係的財務策劃。李嘉誠很賞識他的才學,長江實業的重大投資安排、股票發行、銀行貸款、債券兌換等,都是由霍建寧親自策劃或參與決策,傳媒稱他是一個“渾身充滿賺錢細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