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曾國藩的養生與養性絕學(2)(1 / 2)

“仁者”是“仁愛”、“仁厚”、“仁義”的人。“大德必得其壽”,說的是胸懷寬闊,充滿愛心的人一般都長壽。

仁者之所以能夠長壽,就是因為他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萬物生靈,也無愧於自己的良知,他的胸懷永遠是坦蕩無疚的。養生、健康、長壽,除了科學的營養與積極的鍛煉及醫療保障外,加強修養,使自己成為誌士仁人,始終處於最佳精神狀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日一心得

一個人如果按照君子或者仁者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麼他就可以做到內心平靜、樂觀無憂、與人和諧相處、沒有愧疚心理、熱愛自然,等等。總之,一個仁者,他的身心是被愉悅和美好包圍的,沒有任何負麵的東西來刺激和損傷,這樣的人自然是會長壽的。

“四必”調養身心

曾國藩語錄:息必歸海,視必垂簾,食必淡節,眠必虛恬。

曾國藩為晚清權臣,一生體質弱。他早年讀書又太過於清苦,常常感到“耳鳴不止,稍稍用心,便覺勞頓”,在為官間隙,較多總結了養生之道。很多人都知道,曾國藩在家書中強調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有病時慎吃藥,無病時可偶服補劑調理。他還強調每天要做好兩件事,即“起得早,勤洗足”。青年毛澤東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雜誌第三卷第二號上發表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說他師法“曾文正(曾國藩)臨睡洗腳,食後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其實在養生方麵,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提到的是:養生六事必有常,“一曰飯後千步,一曰將睡洗腳,一曰胸無惱怒,一曰靜坐有常時,一曰習射有常用,一曰黎明吃白飯一碗不沾點菜”。而他尤其提倡的是“視息眠食”,也就是“視必垂簾,息必歸海,食必淡節,眠必虛恬”。歸海,謂藏息於丹田氣海也;垂簾,謂半視不全開,不若用也;虛恬,謂心虛而無營,膚虛而不滯也。謹此四字,雖無醫藥丹決,而足以卻疾病矣。”

曾國藩悟出了這一養生之道,具體來說:

“息必歸海”,是呼吸應當深沉,達到並藏於丹田,即氣息要進入體內深處再呼出。這是曆代養生家所注視的。

“視必垂簾”,是練氣功時眼睛不能睜開,也不能閉攏,隻能處於“半視不全開”之中。而對於更廣泛意義的養生來說,長時間地看書、觀景物,必須不忘經常眨眨,讓眼皮垂下,閉目養神。

“食必淡節”,是進食一要淡,二要少。飲食要清淡,食量要節製,不要過快、過飽。古人言:“食淡精神爽”、“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食淡又少,保持腹中空虛,才能氣在體內運行。我們現在提倡“吃飯要吃七八分飽”、“不要太油膩”、“吃飯要細嚼慢咽,不提倡狼吞虎咽”等現在養生常識都是相吻合的。

“眠必虛恬”,是人在睡覺時,要讓一切煩惱事丟之腦後,安安穩穩地睡覺。也就是心思應處於空虛狀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如果心事重重,則轉輾難眠,夜不成寐,必然損心勞血。

曾國藩還有“養生之道,莫大於‘眠食’”之說。多次強調,養生要在“眠、食”二字上下功夫。他認為:眠,不一定要睡得久,隻要睡得香;吃,應少食多餐,“食之甘美,即勝於珍藥也。”這除了他接受其先祖的教訓外,也有他自己的經驗。如他在同治二年(1863)四月初八日記中說:“餘少時讀書,見先君子於日入之後、燈上之前小睡片刻,夜即精神百倍。餘近日亦思法之,日入後於竹床小睡,燈後治事,果覺清爽。餘於起居飲食按時按刻,各有常度,一一皆法吾祖、吾父之所為,庶冀不墜家風。”

起居飲食,既有規律,又有定時,這與現代的衛生學非常相符合,我們在追求身體健康的同時,更要求精神上的愉悅,曾國藩之說,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佐證。

一日一心得

睡眠和飲食是養生的兩大課題。中醫養生名著之一《養生三要》裏說:“安寢乃人生最樂。古人有言:不覓仙方覓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氣爽,真不啻無際真人”。睡眠與健康是“終生伴侶”。一個人一生中大約有1/3的時間是在枕頭上度過的。如果不能很好地睡眠,那至少有1/3的人生是虛度的。飲食是人體能量的來源,想要保持人體的正常、健康運轉,那麼在保證飲食的前提下,還要科學飲食。

“君逸”和“臣勞”相結合

曾國藩語錄:“君逸臣勞”,唯有結為一體,方不失為完整的養生之道。

春秋時期,有一天晉國派了一位使者到齊國。負責的官員問齊桓公:“要怎麼款待使者?”齊桓公說:“問管仲。”又有一位官員向他請教其他政務,齊桓公又說:“問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