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曾國藩的養生與養性絕學(1)(3 / 3)

一日一心得

養生首在養心,養心莫大於寡欲。人的欲望是很可怕的,很多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結果被欲望拖進了毀滅的泥淖不得脫身,最後深陷其中。人們平常的喜怒哀樂、吃穿住行等都是一種欲望,有這種欲望是正常的,但是要控製一個度。在控製欲望的基礎上,再輔以少食、多動等養生辦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仁者自長壽

曾國藩語錄:內之莫大於仁,外之莫大於禮。

儒家倡導積極入世的人生價值觀,他們的養生長壽之道也是這樣,人們熟知的“仁者壽”,便集中體現了儒家積極進取的養生觀。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仁者的情趣在於山水之間,也必然會心靜、常樂。而一個經常能保持平靜心態卻又無愧疚感的人,必定是樂觀無憂的人,這樣的人生怎麼會不長壽呢?

眾所周知,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儒家把具有仁德的君子作為最理想的人格。君子必仁,隻有仁者才可稱謂君子。儒家所說的君子或者仁者,必須具備舍生取義、愛財取之有道、不唯利是圖等道德品質。也就是說,要想成為一個君子或者仁者,你必須是一個有大德、有高尚人格的人,否則,和禽獸無異。

《孟子·離婁下》中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第一,在家庭,要講“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會使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家和才能萬事興。同時,一個人在家庭能盡孝悌之道,那麼,他在社會上就會有良心善行,對他人就會有慈愛之心。第二,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要講溫、良、恭、儉、讓、寬、信、敏、惠、剛、直、勇、忠、誠,要有愛也有憎,愛憎分明。第三,統治者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當權者要“為政以德”,要“養民也惠,使民也義”,“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等等。

概括起來,就是不論是家庭、社會,也不論是當權者與廣大人民群眾之間,如果人們都能立足於愛,都能與人為善,同別人和諧相處,互不猜忌,不搞內耗,那麼,就能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生存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憂患,心態寬鬆,胸懷坦蕩,當然也就有益於養生長壽了。

儒家還認為,“仁者愛人”,還要“愛物”。孟子說:“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意思是說,人隻要能仁愛百姓,就一定能愛惜萬物,愛惜大自然。既能愛人類自身,又能愛萬物與大自然,這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仁。假如隻為了人們自身的眼前利益,而破壞了生態平衡,違背了自然發展規律,那麼人們也得不到真正的長遠的利益。相反,如果人們就像愛惜自己那樣去愛護萬物、愛護大自然,努力保護生態平衡,那麼,就不僅順應了自然發展規律,而且也能惠及人類自己。

把這些綜合起來看,就是孔子提出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曾國藩對此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

一陽初動,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心中不生憤怒、不生仇怨,這是“仁”的源泉,可以用來養肝;內心在平靜中思考,外貌恭敬謹慎又充滿威儀,安詳不驕傲,威嚴而不凶猛,這是“禮”的舉動,可以用來養心;飲食有節製,起居有規律,做事有恒心,舉止從容不迫,這是“信”的表現,可以用來養脾;胸襟寬廣,大公無私,順應事物變化之道,做事要心安理得,合乎天理法度,這是“義”的表現,可以用來養肺;心有安定,氣機要穩定,神要安詳,身體要安寧,這是“智”的源泉,可以用來養腎。

曾國藩認為五常的五個方麵正好和身體的五髒是對應的,做到了五常,也就修養了五髒。

曾國藩在《內聖》上篇說:“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求仁,從本性上講就是說有愛民惜物之懷,大公無私,所以人我共悅。“仁”的意思是愛,愛己、愛人、愛物,便合成為仁。曾國藩在《王船山遺書序》中又說:

“昔仲尼好語求仁,而雅言執禮;孟子亦仁、禮並稱,蓋聖王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爭,內之莫大於仁,外之莫大於禮。”

內聖心法的精髓都在這段話中體現出來了。從內容上講,要求得內心上的安寧,內心上的平衡,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統一,“內之莫大於仁,外之莫大於禮。”換句話講,對內有了仁愛心,對外有了平等心,就可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爭。”這是修身養性的根本,也是成人成事的根本智慧、大本之源。

曾國藩在《內聖》上篇中進一步發揮這一觀點說:有了仁愛之心,便心胸安泰而自身強,內省不疚而心泰,愛民惜物而人悅,內誠外信而神欽。身心兩健,人悅神欽,怎麼不是“第一尋樂之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