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曾國藩的養生與養性絕學(1)(2 / 3)

而曾國藩主張用讀書的辦法來實現治氣的目的,用讀書養我浩然之氣。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這是人們普遍的養生經驗,是長壽的最好的秘訣之一。而要做到這精神的愉悅和滿足,當追求“以光輝燦爛的事物充滿人心的學問,如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國藩多次強調這種讀書對養生的作用。

他的兩個兒子紀澤、紀鴻體質薄弱,曾國藩勸他們多讀並多臨摹顏字之《郭家廟》、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豐腴的墨氣、堅韌的骨力,充實他們的生命氣質。他還希望他們在吟詩作字、陶冶性情時,學習陶淵明、謝朓的衝淡之味、和諧之音、瀟灑胸襟……這也就是說,以文化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再經由精神影響人的物質世界(生命體),達到養生的目的。

一日一心得

試著用一種平常淡定的心態去品味和珍惜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看透並超越人世間的成敗得失,努力進取,讓快樂伴隨一生,有助於實現夢想。這是勵誌之言,而事實上,正確地待人待己,熱愛本職工作,講究生活質量,這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也是養生防病的前提。

懲忿窒欲,少食多動

曾國藩語錄:養生家之方法,莫大於‘懲忿窒欲,少食多動’八個字。

養生是個年輕而古老的話題。說它年輕,是因為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養生已經成了人們保持健康最好的辦法;說它古老,是因為它並不是現代人才認識到的,而是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

漢末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明確提出運用醫藥的辦法進行養生的觀點。華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戲是導引練形以養生的早期記載,華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葉青黏散則是延年益壽方劑的早期記載,可見華佗在養生的研究上的確有相當的造詣。還有源於老莊之學的、以恬淡虛無為主導的精神養生或精神調養。

健康、長壽是所有人的美好願望,無論是達官貴胄、方外修真,還是三教九流、普通百姓,無不對此深切關注。曾國藩是一代大儒,他在修身、為官、治家等方麵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甚至被稱為“完人”。曾國藩被如此讚譽,也自然少不了養生這個必不可少的方麵。

曾國藩雖然終日忙於軍政要務及應酬,但從未放棄對養生的探索和實踐,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養生之道。其養生要言,見諸於《家書》《日記》及與朋友的往來書信中。

曾國藩的養生之說,大體不外乎“懲忿窒欲,少食多動”。他在鹹豐十一年(1861)的《日記》中說:“養生家之方法,莫大於‘懲忿窒欲,少食多動’八個字。”所謂“懲忿”,就是遇事不要煩惱,發怒,以心平氣和對待之。所謂“窒欲”,就是對不良嗜好和私欲都要有效地抑製,不讓其萌生,從而心懷坦白、天寬地闊、心身泰然。這樣自然髒腑氣血調和,生機勃勃。

在同治四年(1865)九月初一日,給兒子紀澤的信中對“懲忿窒欲”闡述得更詳細。他說:

我對於所有的事,都遵守“盡其在我,聽其在天”這兩句話,即養生之道亦然。身體強壯的如果是富人,因為戒除奢侈會更加富有;體強的如果是窮人,因為節約便能夠促使自己寬裕起來。節儉不僅是飲食男女的事,即便讀書用心,也應當儉約。我在《八本篇》中言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又曾教你胸中不應當太苦,“須活潑地修養得一段生機”,亦去惱怒之道也。既戒惱怒,又知節儉,正是我的養生之道,除此以外,“壽之長短,病之有無,一概聽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計較它”。

曾國藩將“懲忿”解釋為“少惱怒”;將“窒欲”解釋為“知節儉”,可見他主張在縱欲當中應略存節製的意思。

懲忿的目的是要人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做到泰山崩於側而臉不變色,心不跳。為此,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十三日他向馮樹堂學了靜坐之法。但顯然,這不是短期內就能夠養成的,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他在日記中記載:“是日為車夫忿怒兩次。”看來,這需要長期的練習才能出效果的。

窒欲是曾國藩的父訓。初進京時,他的父親就寫信教他保身三要:“節欲”、“節勞”、“節飲食”。一個人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被欲望牽著鼻子走,那這個人是不會有所作為的。

少食則來自孔子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君子食無求。”對於飲食,曾國藩主張“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為主,“常食老米粥以療脾虧”。“吾夜飯不用葷,以肉湯燉蔬菜一、二種”。他告誡子弟“夜飯不葷,專食素,亦養生之宜,且崇儉之道也”。他深知“脾胃為人後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魚大肉,皆可損傷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養脾胃,脾胃得養,自然健康長壽。

關於多動,我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據醫學家說,人過30歲以後,每過10年,心髒輸送血液的能力就降低6-8%,血管壁受到的壓力增加5-6%,肺活量也減少,一般老年人的肺活量隻有年輕時的40%左右,肌肉彈性減弱。而減慢衰老的唯一辦法就是增加運動。可見曾國藩的“多動”還是有科學道理的。曾國藩認為,人體活動則氣血和、經脈通;不動則病滯。他每天堅持飯後走一千步。他還告誡自己的子女、兒媳,要親自種菜、養豬、織布、下廚,不要隨便使喚奴仆。出門要多走路,少騎馬坐轎。他在家訓中說:“勞則壽,逸則夭。”他的兒子曾紀澤少年體弱多病,即命其每日早晚各步走五裏路。堅持日久,便轉弱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