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當宰相後,仍睡木板床,鋪舊棉被,用舊瓷器,吃家常飯,一次他生病,皇帝前去探視,看他太清苦,特賞給他一套精美的睡具和器皿,他沒有用,皇帝問他為什麼,他說:“我身為宰相,俸祿很多,我一鋪張,下麵的官員就會效仿,朝廷風氣會變壞。”皇帝聽後誇他:“真宰相。”
明代清官海瑞死後,點其行囊,隻有“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其儉素之德,令人讚歎。而周恩來總理又以“簡樸”為座右銘,成為令人敬佩的領袖。不難看出,節儉對於修身養德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主張“食無求飽,居無相安”,自認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甚至認為,一個人一旦崇尚節儉,以節儉為榮,就會主動控製自己無限生長的欲望,實現真正的自我控製,而不是隨心所欲地去追求奢侈豪華的生活,從而把注意力轉換到開創事業、追求成功上來。
可以看出來,節儉得到了人們的共識,也因此很多人用自身的實踐來踐行節儉這種美德。不得不說,曾國藩是這方麵的榜樣。
一個人很少有這種幸運,從生到死不為生計愁,一輩子都發達、亨通,一帆風順。他總有拮據的時候,總有艱難和困苦的時候。因此,人們就該理性地去生活,居安思危,從長計議。曾國藩認為做到了這一點關鍵在於持家以節儉為主。
曾國藩出身農家,一直不忘儉樸之家風,即使身居高官,也從不奢侈。他曾說:“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他深知,“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曾國藩深知這一點,因此做官幾十年,卻“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生活非常儉樸。他自己衣著樸素,布袍鞋襪,都是其夫人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飯。即使是官至大學士,每次吃飯也僅一個葷菜,如果不是有客人來,從不增加。
曾國藩衣著簡樸,三十歲那年,曾做了一件青緞馬褂,但在家時一般不穿,隻到新年時才拿出來穿一下。這件馬褂收藏了三十年,幾乎和新的一樣。對此,他幽默地說:“古人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視之,衣亦不如故也。試觀今日之衣料,有如當年之精者乎?”
在江南總督署時,李鴻章請曾夫人和小姐吃飯。而兩姐妹隻有一件綢褲,為這件綢褲兩個人爭得哭哭啼啼。曾國藩知道了,也僅說了一句:“明年如果我還做總督,一定為你們再添一條。”兩個孩子這才破涕為笑。
儉樸的曾國藩自然是和那些生活奢侈的人不願意過多來往的。他的小女兒曾紀芬要出嫁了,那個時候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曾氏家族為湘鄉第一顯赫門第,按理所結親家不說是豪門顯族,至少也是達官貴戚,但是,曾國藩更重要的卻是從家風和生活習慣上去考察親家。
湖南有一家姓常的顯貴家庭,幾次都想和曾國藩結為兒女親家,但是曾國藩並不樂意,因為曾國藩聽說這位常家公子生活習氣驕奢跋扈,不可一世。他所穿的衣服極為華貴,他的仆從也氣焰囂張,更令人厭惡的是他倚仗父親的勢力作威作福。曾國藩擔心常家兒子有官宦人家的驕奢習氣,如果結成親事,不僅會敗壞曾氏家規,還會引誘曾家子弟好逸惡勞。於是對這門親事明確給以拒絕。
對於弟弟家的婚事,曾國藩說,我不敢做主,但是親家的為人如何,也必須從四方街鄰那裏去察清。如果是吸鴉片的,就絕對不能結親;如果沒有這種事,你們聽聽老人的意見,自己做主就行了。
我們再來看看曾國藩是怎麼為家裏的理財之事做出嚴格的限定的吧。他說:“從節儉到奢侈,跟下水一樣容易;由奢侈返回到節儉,就像登天一樣難。我在任兩江總督時,還存下朝廷給予我的兩萬兩銀子。我當初沒有料到竟有這麼多,但像今天這樣放手用去,轉眼就會馬上用光。他們以後持家,要學陸梭山的辦法,將每月要用多少銀子限定一個固定的數目,另外封好稱出來。本月用完,隻準有節餘,不準有虧欠。衙門奢侈之風氣,不能不徹底改變。我帶兵之初,就立下誌向,不取軍營錢財來肥私囊,今天所幸這件事我基本做到了。但我也不願子孫過於窮困,低三下四地去求別人施舍,隻要靠你們大力推崇節儉的美德,善於操持以後的生活。”